公益
给空巢老人一份温暖午餐

凝聚社会共识,聚焦家庭共育,完整的爱,是父母同频共振的和声

笨爸爸工房:九年深耕父爱教育,让“合格父亲”从“少数”走向“多数”

作为本次沙龙主办方之一,笨爸爸工房以实践破局父爱困境,九年深耕将“会陪伴”从少数父亲的“偶然能力”,变成多数父亲可复制、能掌握的“通用技能”。创始人张旭健老师在沙龙中说:“我们见过太多爸爸想参与育儿却不知从何下手,也听过太多妈妈为‘父爱缺位’焦虑,而笨爸爸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的‘父爱’变成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帮家庭破解这些难题。”

笨爸爸工房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逐步延伸至县域层面;开展亲子木工课、爸爸讲堂等各类活动,累计服务数万对父子家庭。在实践基础上,项目进一步沉淀出“父爱教育操作系统”——以“爱妈妈、情绪稳定、精神引领”为核心的“父爱三重奏”为价值根基,结合“爸爸讲堂”“亲子木工”等场景化课程设计,系统提升父亲的参与意愿与陪伴能力,实现从“想参与”到“会参与”的有效跨越,将亲子陪伴从单向的“看护”转向双向的“滋养”,从被动的时间消耗升级为高质量的情感连接。父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为了孩子眼中可感可知的欣赏、信任与亲密。

而本次沙龙现场发起了「父爱教育口袋书」,并非偶然的灵感迸发,而是笨爸爸工房九年深耕父爱教育实践的“经验沉淀”。爸爸工房希望通过口袋书,凝练出一套轻量化、易传播的指导手册。用这本“小书本”,传递推动父爱成长的“大能量”,助力更多父亲在育儿路上轻松起步,走得坚定又从容。

凝聚社会共识,聚焦家庭共育,完整的爱,是父母同频共振的和声

(插图:笨爸爸工房创始人张旭健老师讲话、笨爸爸工房发展历程照片)

圆桌共识:从实践样本到系统推动,共建父职支持网络

最后,各方嘉宾围绕“如何推动父亲更多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展开多维探讨,形成的“政策-空间-传播-资源”多方联动方案。

l 中国社科院范譞从代际视角指出,应推动父爱教育向青年阶段前置,通过高校通识课程与企业授课,帮助年轻男性在组建家庭前建立对父职的身份认同与认知基础。

l 中国儿童中心尚修芹强调创设“父亲友好型”互动场景的重要性,认为具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比单向说教更能激发父职意识。

l 《社会与公益》杂志白润红则从传播角度提出,应塑造真实可感的“父职榜样”,通过故事化传播提升父爱议题的公共能见度。

l 北师大公益研究院冯雪建议构建社区层面的父职支持网络,推动形成“父亲带动父亲”的互助机制。

l 洛阳社工协会郭晓利结合地方实践,提出以社区为单元开展父职教育,推动父职参与从理念倡导走向基层实践。

凝聚社会共识,聚焦家庭共育,完整的爱,是父母同频共振的和声

凝聚社会共识,聚焦家庭共育,完整的爱,是父母同频共振的和声

(插图:圆桌论坛讲话者范譞左上、冯雪右上、尚修芹左下、郭晓利右下)

特别关注更多 >

中华智库更多 >

携宠生活更多 >

健康哨兵更多 >

明医方药更多 >

公益先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