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以“命运与共:加速妇女全面发展新进程”为主题的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召开,峰会强调,构建平等包容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加强对妇女权益的保障与支持,更需要推动男性在家庭责任承担的深度参与。
这一共识与我国当前家庭教育转型的现实需求不谋而合,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与“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一个关键命题日益凸显:长期被定位为“经济支柱”的父亲角色,如何突破传统认知与现实实践的双重壁垒,将父爱从“隐性情感”转化为“显性能力”,真正实现与母亲的“同频共振”,构建家庭共育新格局。
10月18日,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的公益支持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友成基金会”)与笨爸爸工房联合主办的“解读父爱能力,倡导家庭共育”父爱教育沙龙,正是对这一命题的系统性回应。这场汇聚了多方力量的对话,直指问题核心——父爱缺位并非个体责任缺失,而是传统认知、社会支持、能力建设的系统性断层;推动家庭共育,需构建让父亲“在场、有心、有力”的生态体系,推动“父职”与“母职”在价值与实践中真正同频。

认知破局:重构父职价值——从“养家者”到“共育合伙人”
本次沙龙不仅是一次思想碰撞,更是一场“行动倡议”。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淑文表示:“父爱不是母爱的补充,而是与母爱共同撑起孩子成长的天空,推动父爱能力建设,需构建支持父亲‘在场’‘有心’‘有力’的生态系统”。

(插图:杨淑文会长讲话、台下嘉宾照片)
公益实践:搭建生态落地的“桥梁”——从女性赋能到家庭共育
“家庭共育支持生态系统”的推进,既需要理念引领的“灯塔”,更需要公益实践的“桥梁”。友成基金会“香橙妈妈”项目的关注点,正逐步从乡村女性经济赋能,延伸至家庭共育这一存在于城市和乡村社区共同的话题。
时间拉回2017年,“香橙妈妈”项目在贵州雷山县启动初期,便面临令人动容的现实:近半数妈妈背着、抱着年幼孩子来参加电商赋能学习。这一幕让我们意识到,乡村女性承受的不仅是经济压力,更是“增收”与“育儿”的双重负担。仅靠教授技能无法破解“父职缺位”与“家庭失衡”的系统难题,女性赋能必须与家庭支持同步推进。
为此,项目从“单一经济赋能”转向“经济赋能+家庭支持+社区激活”的模式,引入家庭教育沙龙与心理辅导,在多个乡村举行家庭教育宣讲及赋能活动,在乡村社区举行亲子艺术嘉年华、乡村运动会等活动。并正式延伸出“香橙妈妈——港湾计划”项目版块。2023年,这些努力在雷山迎来突破——课堂上出现了全程听完家庭教育课的“陪读爸爸”。
这些看似微小却意义深远的转变印证了项目的核心方向:只有当父亲从“家庭旁观者”转变为“育儿合伙人”,妈妈才能真正从“孤军奋战”中解脱,孩子才能在完整的爱中成长,家庭共育的生态才具备扎根的土壤。

(插图:友成基金会副秘书长郑瑶(左)、首位“陪读爸爸”(右))
2025-10-24
2025-10-24
2025-09-10
202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