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镜像:家庭场景中的矛盾与觉醒——生态构建的微观基础
任何宏观生态的构建,终究要落地于每个家庭的微观场景。而家庭共育生态的生长,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被动灌输,更源于每个家庭内部的觉醒与行动。
沙龙中,来自城乡的两个真实家庭故事,共同描绘出父职参与的现实图景。城市爸爸许九飞,曾是一名“京津冀通勤族”,高强度工作让他无暇顾及家庭,直到孩子频繁生病,他才从《活着》中读懂了陪伴的价值。他毅然转向公益领域,将社工理念融入家庭,父女关系也从传统的“管教”走向了平等的“朋友”关系。
而甘肃宝妈吕春贞的日子,则藏着乡村家庭的无奈:丈夫为生计奔波,折射出父爱在现实挤压下的长期缺位。她尝试用“周末家庭会议”凝聚家庭,却难以弥合父亲“打骂教育”与母亲“温柔引导”的观念鸿沟,更心疼孩子因缺乏保护而失去安全感。
这些看似微小的家庭行动,恰恰是宏观共育生态的“生长根基”:许九飞的职业转型,打破了“工作与家庭对立”的固有认知;吕春贞的“家庭会议”,为乡村家庭的父职回归提供了可复制的微小样本。正是无数这样的家庭觉醒与实践,为支持性家庭教育生态的构建,注入了最鲜活、最持久的生命力。

(插图:左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执行秘书长许九飞,右“香橙妈妈”学员吕春贞讲话照片)
而故事背后,更藏着“父爱缺位”的结构性原因——正如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王宏亮在沙龙中所指出的,推动父爱教育、实现两性共同养育,看似是家庭内部的责任分配,实则深受经济条件、社会结构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而两性共同承担育儿责任的理念,在我国有着深厚根基。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男女平等的探索,到中共三大《妇女问题决议案》,都为和谐家庭教育环境奠定了方向。但现实中,“理念认同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多数家庭认可共同育儿的价值,可实际分工仍有明显差异——母亲多承担生活照料,父亲则侧重品格教育,不同群体中父亲的陪伴时长更是差距显著。
而经济因素,正是拉大这种差距的关键变量。王宏亮先生提到,低收入家庭往往因生存压力,不得不让父亲优先投入“养家”,牺牲陪伴时间;地域与教育背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东中部地区、高学历家庭在共同育儿实践上,往往更为成熟。显然,仅靠家庭自身的调整,难以突破这些结构性困境,更需要社会力量主动介入,从实践路径、资源支持等层面搭建桥梁。


(插图: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王宏亮讲话照片、相关研究数据)
2025-10-24
2025-10-24
2025-09-10
202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