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益星光 > 璀璨之星 > 正文

北京大栅栏,有一棵特别的“树”

去年,那伽树的无障碍设施拿下了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的“无障碍好设计”奖项,获奖名单上还有北京大兴机场的无障碍建设。一家小小的咖啡厅能与大型公共场所“并列”,杜鹏骄傲又欣慰——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逐渐普及的无障碍理念正在推动着整个城市“肌体”的健康运转。

“盲道修成这样,不会是盲人自己修的吧?要不干脆让盲人自己修吧!”这是脱口秀里的段子,任家熠却不是“一笑而过”。他请杜鹏来监督轮椅“上坡道”的细节;请中国盲人图书馆的志愿者给店里的盲文标注把关;那伽树聘请的首批员工中,有一位聋人咖啡师,名叫王蕊,店里常有听障顾客光临,她可以用手语和客人顺畅地交流……

所有这一切,目的只有一个:让那伽树的无障碍环境能够经得起残障人士的检验。“我特别欢迎大家来‘挑毛病’。”任家熠笑得一脸真诚。

  “自在”

不过,那伽树从去年开业到现在,来“挑毛病”的朋友不多,探店打卡的倒不少。杜鹏和爱人成了店里的常客,夫妻俩都是肢残人士,知道对于伤友们来说,有一家可以“敞开了吃喝”的小店多么难得。

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在公共场所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担心“方便”上的种种不方便,很多伤友极少出门吃饭,奶茶咖啡一类的饮品也不敢喝。所以,当任家熠看见朋友在自己的店里放心地点披萨、点饮料,内心的成就感达到了顶峰。有一回,杜鹏在那伽树待了一下午,“吃饱喝足,再用个卫生间,开开心心回家了”。任家熠一直记得那天老友对他说的话:“离开我们家,这是我最痛快的一次。”

为什么店里的主打餐食是披萨,而不是面条、汉堡或者其他中西式简餐?“因为披萨可以用手拿着吃,不用筷子刀叉,我们配几双手套,视障顾客、普通顾客吃着都方便。”任家熠认真地回答,“而且,一张披萨几十块钱,够两个人吃,经济条件有限的顾客,也可以吃得体面”。

从主就餐区往里走,是一片“工业风”的活动空间,那伽树经常和各类服务残障人士的公益组织合作,在这里组织分享会、残健融合文化演出活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场视障人士交流会,就开在这里。

刚开业不久,一场活动结束后,来参加的残疾人朋友小心翼翼地到吧台询问,能不能把后厨借给他们用一下,“我们想下点面条……”任家熠一下子反应过来:“我们卖的东西,还是贵了。”那场活动之后,店里完善了菜单,将披萨定为主打,还专门推出一款特色玛格丽特披萨——10寸,手拍,奶酪等用料给足,当时定价29元。“哪位顾客有需要,不用说什么,直接点这款就行。”

任家熠希望那伽树店如其名,能提供一种无声的守护,让所有到店的顾客,都能感到自在。

“实用、舒适,不刻意地‘特殊对待’,这是我们服务顾客的原则。”店员张莉荣用软糯的南方普通话告诉记者。她是任家熠的朋友,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做志愿者时,两人因为一场残健融合戏剧的排演活动而认识,公益理念上的相合让她加入了那伽树的初创团队。每次去那伽树,张莉荣都在,有时帮坐轮椅前来的伤友开门,有时帮牵着导盲犬进店的视障顾客指引座位,有时忙着翻台、忙着端小食和饮料。但更多的时候,她只是安安静静地守在吧台后面,提供一种“随叫随到,却不打扰”的温柔。

“这里是大家的‘主场’。”她笑眯眯地望向正用手语聊天的三位听障顾客。

看出记者想采访这几位客人,张莉荣递出一块电子手写板,“你可以直接跟她们交流的”。这块手写板,开启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采访。三位客人年龄在60岁上下,是要好的闺蜜。聚会召集人丁姐最外向,她家住在前门附近,从点评网站上发现了那伽树,就约两个姐妹一起来探店,“这是网红(店)打卡!”丁阿姨在写字板上唰唰地写下打卡体验,“装饰好,咖啡味道好”!又把板子递给朋友,“很享受,喝的(饮料)味道不错”“气氛活跃,不错”,三姐妹轮番给出好评。丁姐还伸手比出个“大拇指”,开心地用口语给那伽树的装潢点赞:“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