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给空巢老人一份温暖午餐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医疗救助 > 健康哨兵 > 正文

医疗常识科普类文章撰写要求与原则

2.    免责声明不可少:文末需统一添加免责声明,例:“本文内容仅为医疗常识科普,不构成诊疗建议。如出现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五)时效性红线

1.    知识同步最新进展:医疗常识需紧跟医学研究与指南更新,及时淘汰过时内容。例如 “高血压诊断标准”“新冠病毒防控知识” 等若有官方调整,需第一时间更新,不得传播 “十年前的旧常识”(如 “血压超过 140/90mmHg 就是高血压” 需根据最新指南调整表述)。

二、核心要求:兼顾 “科学性” 与 “可读性”

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通过 “精准选题、通俗表达、实用指引” 让常识科普既专业又接地气。

(一)选题精准化:聚焦 “大众真需求”

1.    锁定高频关注话题:围绕 “常见病防治(感冒、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等)、日常用药常识(退烧药使用、抗生素误区、慢性病用药禁忌等)、体检与筛查(不同年龄段体检项目、癌症筛查时机等)、健康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管理等)、特殊人群护理(老人、儿童、孕妇健康常识)” 等大众最关心的话题,避免选择 “小众罕见病”“过于专业的医学研究”(如 “某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

2.    结合场景与季节:贴近生活场景设计选题,提升实用性。例如春季讲 “花粉过敏防治”,夏季讲 “中暑预防与急救”,开学季讲 “儿童呼吸道疾病预防”,节假日讲 “聚餐饮食健康”。

(二)表达通俗化:打破 “专业壁垒”

1.    术语 “转译” 接地气:将医学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熟悉的生活语言,搭配 “类比 + 解释”,避免 “术语堆砌”。

例:

•      术语 “动脉粥样硬化”→ 类比:“血管就像自来水管,长期积累的‘水垢’(脂肪、胆固醇)附着在管壁上,让管腔变窄,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      术语 “辨证论治”→ 解释:“中医看病会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判断,‘一人一方’,不是所有人都用同一种药”。

1.    语言 “口语化 + 短句化”:多用日常交流的 “大白话”,避免长难句和书面语。

•      少用:“长期熬夜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内分泌系统平衡”;

•      多用:“经常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可能导致失眠、长痘、情绪烦躁等问题”。

(三)内容实用化:让常识 “能落地”

1.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办” 逻辑清晰:科普内容需遵循 “认知 - 原因 - 行动” 的逻辑,先讲 “是什么”(如 “什么是颈椎病”),再讲 “为什么会发生”(如 “长期低头看手机是主要诱因”),最后讲 “怎么办”(如 “如何正确坐姿、做哪些拉伸运动预防”),避免 “只讲理论不教方法”。

2.    方法 “具体可操作”:给出的建议需明确、细化,避免 “空泛口号”。

•      不用:“多喝水有益健康”;

特别关注更多 >

中华智库更多 >

携宠生活更多 >

健康哨兵更多 >

明医方药更多 >

公益先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