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常识科普的核心是 “用通俗方式传递科学健康知识,帮助公众建立正确认知、规避健康风险”。此类文章需在严守科学准确性的基础上,通过趣味化表达打破 “专业壁垒”,让常识 “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一、底线原则:不可突破的 “五大红线”
底线原则是医疗常识科普的核心根基,确保内容合法、科学、负责,杜绝误导性风险。
(一)科学准确性红线
1. 知识来源权威可溯:所有医疗常识(如疾病症状、病因、预防方法、用药原则、检查常识等)必须依据权威医学教材(如《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等专业学会的指南、核心医学期刊(如《柳叶刀》《中华医学杂志》)的研究成果,不得引用 “民间偏方”“网络传言”“非正规机构发布的伪科学内容”。
例:不得宣称 “吃 XX 野菜能根治高血压”,需依据指南表述 “高血压需长期规范管理,饮食控制是辅助手段之一”。
2. 数据引用规范明确:涉及发病率、治愈率、风险概率等数据,需标注权威来源(如 “据国家卫健委 2025 年发布的《中国居民慢性病报告》显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4 年研究指出”),禁止编造 “自编数据”“模糊来源数据”(如 “很多人都说”“研究表明”)。
3. 表述客观不绝对:医疗存在个体差异,不得使用 “一定”“绝对”“100% 有效”“永不复发” 等绝对化词汇。需用 “通常”“多数情况下”“有助于”“可能” 等严谨表述,例:“规律运动通常有助于降低血脂” 而非 “运动能根治高血脂”。
(二)合规性红线
1. 无医疗广告属性:不得提及任何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保健品的具体名称、品牌、LOGO、联系方式,不得隐性推荐(如 “某医院的体检套餐更全面”“某品牌钙片补钙效果最好”),全程保持纯常识科普属性。
2. 不越界 “诊疗建议”:仅普及 “常识性认知”,不得替代专业医师的诊疗意见。例如可讲 “感冒常见症状有鼻塞、流涕”,但不得说 “出现鼻塞就吃 XX 药”;可讲 “血糖偏高需注意饮食”,但不得说 “每天吃 XX 克杂粮就能降血糖”。
(三)伦理与隐私红线
1. 案例隐私全脱敏:使用临床案例辅助科普时,需对患者姓名、年龄、住址、病历号、外貌特征等敏感信息彻底隐匿,可用 “张先生(化名)”“一位中年男性患者” 等模糊表述,不得泄露任何可识别个人身份的信息。
2. 不消费疾病与患者:不得用调侃、戏谑的语气描述疾病或患者处境(如 “胖人更容易得糖尿病,赶紧减肥吧”),需保持尊重与同理心,例:“肥胖是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之一,合理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
(四)风险提示红线
1. 高危行为必警示:涉及 “用药、体检、康复、养生” 等易踩坑的领域,必须明确风险提示。例如讲 “中药养生” 时,需提示 “中药使用需辨证论治,不可自行抓药服用”;讲 “体检项目选择” 时,需提示 “不同年龄段、体质的人适合的体检项目不同,建议咨询医生”。
2025-10-24
2025-10-24
2025-09-10
202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