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给空巢老人一份温暖午餐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医疗救助 > 健康哨兵 > 正文

新华走笔丨“抗癌厨房”的正午时分

临近正午,我们来到了德善爱心厨房。这个被很多人唤作“抗癌厨房”的地方静悄悄的,室内几乎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呈“U”字形分布的16个灶台上,炒锅倒扣,砧板横立,菜刀、汤勺、调料盒各归其位;与灶台对称的另一半空间中,大到高高摞起的米袋,小到摆放齐整的鸡蛋,一切井然有序,似乎都在屏息凝神中等待忙碌的正午时分。

很快,“抗癌厨房”的“管家”徐亚君忙着淘米、蒸饭,窗台下的电饭锅里,开始冒着热气,渐渐飘出大米的清香。不久,锁安莉,一位来自陕西安康的肿瘤患者的家属,提着蔬菜进来了。登记完毕后,她熟练地打开冰箱,拿出待解冻的肉,走到厨房最里面靠左的灶台前,放平砧板,将倒扣的炒锅翻过来,打开了水龙头……

“抗癌厨房”的正午时分开始了!

锁安莉今天要做三道菜:清炒土豆丝、清炒小白菜与冬瓜焖鸡腿,菜品简单却富有营养,丈夫也爱吃。2023年,她的丈夫被查出患有舌癌,迄今已历经25次化疗、32次放疗。最近,因为治疗需要,她和丈夫再次住进了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的陕西省肿瘤医院。

新华走笔丨“抗癌厨房”的正午时分

“我们结婚39年了,感情也比较好。他很有毅力,一直在积极抗癌。”锁安莉一边切菜,一边回忆近两年来的点点滴滴。丈夫刚生病那会儿,她专门租房做饭,每个月租金2000块钱,时间久了,经济上吃不消。从病友口中,锁安莉得知医院对面有个爱心厨房,不仅能免费做饭,还免费提供米、面、油等。如今锁安莉已是“抗癌厨房”的常客。

“抗癌厨房”地处西安市雁塔区雁塔西路,正对面是陕西省肿瘤医院,斜对面则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两院每天数以万计的病患及家属多来自西北五省(区),而到德善爱心厨房中做饭的人,很多又来自农村,家庭收入有限。

当锁安莉开始点火翻炒时,更多的病患家属顶着烈日来到这里。水流声、切菜声、油炸声此起彼伏。砧板之上,闪现着豆腐的嫩白、莴笋的青绿、彩椒的鲜红。热气腾腾中,蒜香中舞动着酱香,葱香中跳跃着鱼香……

采访中,面对镜头,很多病患家属悄悄藏起了长久萦绕在心头的忧愁,转而以更乐观的微笑回答着我们的提问。来自甘肃的一名中年汉子正在做一锅烩麻食——将土豆丁与西红柿翻炒后倒入滚烫的开水,待麻食煮熟后调味,再撒上切碎的青菜。他说,挣钱不容易,在这里能省一分是一分。

新华走笔丨“抗癌厨房”的正午时分

每个来“抗癌厨房”做饭的病患家属,都能一一列举出这里带给他们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按一天两顿饭算,相比去外面买,在这里平均每天能省30块钱;自己做的饭菜,味道清淡、吃着健康,饭菜可口了,病人心情更舒畅;更重要的还有一点,趁着做饭的功夫,大伙聚在一起,聊聊天,鼓鼓劲,也算是共渡难关了。

当大伙的饭菜陆陆续续出锅时,“抗癌厨房”的负责人许凯来了。他很忙,当天上午一直忙着整理资料,下午还得坐车赶去甘肃定西做助农直播,只能抽出午饭时间接受采访。忙什么呢?按许凯的话说,他得使劲挣钱,因为厨房每年的综合成本要50万元,想长久地做下去,作为主心骨的他,得顶住。

第一次认识许凯,并非源于“抗癌厨房”。2020年7月,在西安市蓝田县的大山里,我们记录了许凯和他的朋友们免费为农村老人拍照的故事。十年间,他们为300多位老人留下了人生中异常珍贵的微笑瞬间。至于后来为什么做“抗癌厨房”,许凯坦言,因为创业挣了点钱。“这世上还有很多人因为治病而发愁,我想力所能及地帮帮他们。”

特别关注更多 >

中华智库更多 >

携宠生活更多 >

健康哨兵更多 >

明医方药更多 >

公益先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