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爱尔公益基金会开启了脑瘫儿童救助工程,通过手术,可以让肌张力差的患者舒展开身体,提高生活质量。
那时的陶斯亮已经76岁,女儿陶冶陪着她去西藏、新疆见自治区领导。“她高原反应导致头晕头疼,我们特意去医院准备了制氧机。”
陶斯亮的拼命,也吸引来了更多的爱心人士。东直门医院骨科中心的教授徐林带着团队在新疆喀什从早上八九点进手术室,一直干到晚上十点才结束,只能在两台手术间的短暂空隙时间,席地而坐,靠墙根打个盹儿。他们团队创造一天做30多台手术的纪录。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专家于炎冰,每年要去西藏—至两趟,为藏族脑瘫儿童做手术。高原缺氧,于炎冰边吸着氧气边手术,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做20多台手术。对于这些付出,医生们分文不取,把每人2万元的善款留给患者做后期康复用。目前在基金会和医生们的帮助下,已经有700名脑瘫患儿进行了手术治疗。
2018年,陶斯亮在河南汝州金庚医院看望脑瘫儿童。图源:爱尔公益基金会
慈善是一种优雅的价值观
“学雷锋”是陶斯亮很长时间对慈善的理解,她觉得做好事就是默默无闻,越低调越好。奥斯汀告诉她,每一个慈善家都是“社会活动家”——只要用在正道上,人脉也是一种资源。
如今的陶斯亮,愿意出现在媒体的镜头前,不断讲述自己的经历。她还试着探索“慈善外交”。和奥斯汀的项目结束后,她与国内的助听器企业合作,把听力救助继续做了下去。如今她与老挝、柬埔寨的政府联系,希望把听障项目带到更多“一带一路”国家,通过公益把中国的技术与友善传递出去。
脑瘫项目结束后,陶斯亮把大部分资源用在了新的孤独症项目中。“孤独症不像脑瘫或者听障的救助,人康复后能正常就业生活。孤独症的人需要终身关怀,如果没人管他们就会成为社会的累赘。”
陶斯亮发起“启明星工程”公益项目,花了一年的时间去全国拜访孤独症专家,组建项目专委会,给各地残联的康复师做培训。到现在,项目已经覆盖了全国13个省份超过50座城市,惠及1.6万余名孤独症康复师、儿童精神科医生和孤独症儿童。
她不再纠结爱尔要做“大而全”还是“小而美”的基金会。“爱尔虽然小,但是正规,口碑好了之后,很多基金会愿意合作做一些事。”如今,莫言、张文宏开展的公益项目都与爱尔公益基金会合作,更新鲜的血液使得爱尔流动起来。
令陶斯亮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公益。
和陶斯亮一代成为公益的人,很多都是退休老干部,组织给任命成当地慈善总会负责人,发挥点余热。他们走上公益的道路都是半推半就的。而现在已经有年轻人愿意创立基金会,捐助他们感兴趣的项目。“他们留学归来,年轻有为。在成长过程中他们自然习得了慈善观念,不需要我们再去灌输。”
看着这群年轻人,陶斯亮经常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她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保持着写作的习惯,对一些社会上热议的话题都要评判一番;互联网上的“指尖公益”火起来之后,每逢节假日她都会捐点,也让孙儿一起捐,到现在已经坚持了7年。
小时候,她听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那句“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长大,父母的故事也让她知道了何为“责任感”。青年时期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医学,中年为三家基金会谋生存。直到74岁,陶斯亮才从中国市长协会和听基会正式退休。今年83岁的她,承认自己已经进入了人生的黄昏。
“我想做一个生活态度积极的老人,这就是我现在的目标。”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编辑 杨海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