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洱海项目启动时,孔海南已年满56岁,且患有房颤型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曾两次在交大校园和项目现场晕倒抢救。无论是他的身体还是年龄,都不允许他长期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现场工作。但考虑到国家批准并实施“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如此大的决心和投入,洱海又有他一生难以割舍的“恢复原生态湖泊”的情结,孔海南还是毅然选择承担起了该专项首席科学家的职责。
孔海南(前排左二)在洱海边
在洱海项目实施的十多年里,洱海水质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孔海南的心。他每年累计在上海家中的时间不到一个月,日均三万步,走遍洱海周边每个村落、每条河流。为减少高血压发病概率,他自制低盐清淡的三餐饮食,随身带着心脏节律监视器与袖珍心电图机,以防万一。2012年5月,洱海项目进入验收阶段,他的心脏病几乎每周发作,但仍一直坚持到当年9月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才紧急回到上海连续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心脏手术。
如今的洱海风光。澎湃新闻资料图
经过不懈努力,孔海南带领团队用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让曾被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的洱海,逐步重现昔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被列为国家水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表彰为“洱海保护模式”。2014年“世界环境日”,孔海南作为代表受邀出席了总理座谈会。
值得一提的是,“海菜花”曾因洱海污染一度“灭绝”,近几年来因洱海水质持续向好,这种植物又开始在湖面大量盛开,成为洱海成功生态治理过程的“见证生物”。近五年来,海菜花人工栽培成功普及到3000亩规模,又成为洱源农户重要的“致富蔬菜”,是洱海流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案例。
把学生课堂搬到洱海边,交大人接力治水
孔海南深知,洱海的综合保护治理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需要持续的人才培养。
2000年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时,孔海南最先讲授的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课程,将一线治理中最鲜活的案例融入教学中,深受学生的喜爱。当时正值洱海项目刚刚启动,为了不影响授课,孔海南从上海到洱海项目驻地,每周往返5000多公里,清早六点从上海家中出门,乘飞机到昆明,转三趟汽车,晚上11点半才能到项目驻地。
孔海南在上海交大给学生做分享。
孔海南的课堂既在教室,更在治理现场。在学生培养中,他注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工程研究为手段,以现场示范为验证,将学生培养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思考能力。
十余年来,团队共计派出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一线,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0000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0000余次。他们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团队早上八点半出海,到下午四点半34个采样点全部走完,用自己实测得来的第一手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在这场生态环境保卫战中,孔海南不是一个人,他的身后始终站着一支年富力强的队伍。2018年1月,孔海南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