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益星光 > 璀璨之星 > 正文

在“有风的地方”,洱海水清背后还有段“老人与海”的故事

“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就注定要和水打交道了。守护水是我的使命,我热爱这项工作。”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中,流传着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一位老教授十数年如一日扎根一线,守护洱海水清月明。

他就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孔海南。

在“有风的地方”,洱海水清背后还有段“老人与海”的故事

孔海南 本文图片除单独署名外 均为 上海交大供图

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90%的外景在云南大理拍摄,洱海也多次入镜,产生了“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级效应。曾被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的洱海,重现昔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的背后,是孔海南带领团队用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换来的。曾因洱海污染一度“灭绝”的“海菜花”,近几年来因洱海水质持续向好,这种植物又开始大量盛开。

十余年来,团队共计派出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一线,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0000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0000余次。他们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孔海南还捐出了200万元积蓄,联合中国水环境集团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如今已白发苍苍,但他相信一代代的治水人会守好这片绿水青山。

  年过半百投身洱海项目,随身带着袖珍心电图机

上大学前的孔海南在武汉的一家军工厂做机修工人,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同济医科大学环境医学系创始人蔡宏道教授,蔡老先生低调踏实的治学态度与科学进取的精神,给孔海南树立了终生为人为学的榜样,从此他立志求学环境专业,并投身环境保护事业奋斗至今。

1988年,孔海南作为中国政府交流学者,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在那里从事湖泊与河流技术研究,成为了国际湖泊富营养化研究治理领域的资深专家。而他的“洱海”情结,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当时,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日本环境省之间启动了中国太湖与日本霞浦湖以及大理洱海与北海道洞爷湖间的比较研究国际合作课题,孔海南参加了研究工作。1996年,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孔海南第一次到洱海考察,他乘考察船到了湖心,看到洱海的沉水植物群落从湖底一直长到湖面,呈现了十几平方公里的“水下森林”景象,感到深深的震撼:“我到过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著名湖泊,洱海的那幅景象让我终生难忘。或许这次的考察经历将我的毕生科学研究与洱海保护联系在了一起。”

洱海曾经以其丰富的物产和清洁的水源,哺育着大理一代又一代人,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其遭受湖水富营养化侵袭,两次大规模蓝藻暴发,使得湖水水质急剧恶化,这令孔海南忧心忡忡。

2000年,正当中国的七大重点流域面临大规模污染,水环境日益恶化之际,年过半百的孔海南坐不住了,他回国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成为新成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引进的第一位 “海归”教授。此后的数年里,孔海南与国内一批专家一道,提议设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并多次走访调研、建言献策。与此同时,洱海水质恶化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洱海保护被纳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