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透露,到目前为止,故宫约有100多万件(套)藏品拥有“数字身份证”,数字文物库15万件院藏文物高清数字影像已向社会免费开放。
“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档,更生成了可供持续利用的数字资产与经济资源,为后代的研究与再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希腊西马其顿大学校长科斯塔斯·尼库认为。
数字激活遗产价值潜能——
数字化并非仅仅是为了留存过去,更是为了点亮未来。
产业融合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湖南博物院与中国数字图书馆,联合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推出“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展出10个月,参观人次超50万,门票收入达4500万元。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千年瓷都景德镇,自古就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联结世界,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今天的景德镇,既有文化共鸣,又有产业共赢:搭建起“中国陶瓷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1900多家企业与700多个品牌,孵化60多项国际文创IP,推动文化国际贸易额突破5亿元。

2025年10月18日在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展区拍摄的AI陶瓷销售系统展示。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公众参与让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进一步彰显。腾讯发起“数字文物全民守护行动”,观众在博物馆展厅内看到心仪的文物拍照上传,每一张照片,都将成为文物数字档案的一部分;“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持续开展,公众动动手指就能参与到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工程……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表示,专业性较强的文物保护工作,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公共文化产品,有效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从‘数字复制’到‘价值再生’,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理念的升华。它意味着博物馆不再只是文明的守护者,更应成为文化的创造者、连接者和赋能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说。
科技浪潮奔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迎来新的契机。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助力文明跨越时空,在共创中永续,在共享中新生。(记者杨湛菲、王思北)
2025-11-17
2025-11-10
2025-11-03
2025-10-20
2025-11-17
2025-11-15
2025-11-05
20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