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给空巢老人一份温暖午餐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文化新观察丨为千年文明记忆点亮数字未来

水乡乌镇,河道蜿蜒。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带来富饶的水运商贸,串联起深厚的水韵文脉。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已连续在这里举办12年。今年,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专业委员会成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首次增设。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者,跨越山海齐聚千年古镇,共同寻找古老文明在数字赋能下新的“打开方式”。

  数字筑牢遗产存续根基——

近六百年前的南京,曾矗立起一座举世闻名的琉璃塔,被视为中世纪世界奇迹之一。遗憾的是,它已在战争中湮灭。

面对逝去的历史,今天的我们能做些什么?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全球17所学术机构携手,共同搭建了一个跨越国界的共创平台。上千名青年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出多样方案:从数字复原到沉浸体验、从互动游戏到公共装置,他们创作的数字作品,让琉璃塔在虚拟世界里再度耸立。

这一实践,入选了今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感慨:“通过国际合作与数字创新,人类共同的记忆可以被永远珍藏。遗产或许会消失,但它的故事将始终闪耀。”

文化新观察丨为千年文明记忆点亮数字未来

2025年4月16日,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黄绎帆(左)在云冈石窟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数字技术以其精准性与持久性,让易损、濒危的文化瑰宝收获“数字保险箱”。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开展“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已完成云冈石窟16窟、麦积山石窟165窟的数字化保护;乐山大佛借助激光扫描与数字孪生技术,建立起高清三维模型,指导预防性保护工作;西安城墙配备3000余个监测点位以及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精密监测……

“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演进的过程。它赋予我们守护人类历史的能力,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策略,并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数字未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空天遗产国际科学委员会主席盖·乔拉耶夫说。

  数字搭建遗产共享桥梁——

《落花游鱼图》中的游鱼,在光影中游弋出画外;《溪山无尽图》的绵延河山,带观众融入气韵生动的水墨山水画境……近日落幕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化展示项目“光影丹青”营造出沉浸式空间,吸引观众排队观看。

该项目从海内外1.2万余件(套)国宝级绘画藏品中精选40幅名作,通过5重画境空间的数字构建,将静态古画转变为融合视觉、听觉与触觉的多维艺术旅程。项目现场负责人表示:“有了数字技术赋能,古画不再尘封于博物馆,而是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

文化新观察丨为千年文明记忆点亮数字未来

2025年11月7日拍摄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化展示项目“光影丹青”现场。新华社记者 杨湛菲 摄

数字技术打破文化遗产传承的时空壁垒,让千年文明能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让更多普通人更便捷地欣赏到文化瑰宝。

特别关注更多 >

中华智库更多 >

携宠生活更多 >

健康哨兵更多 >

明医方药更多 >

公益先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