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益资讯 > 正文

从短期实践到长效支持、从“输血”到“造血”、从付出到收获——一份来自西部的“青春实践报告”

绘制边防站主题壁画的墙面是一段60米长的斜坡,对绘画者的体力与技巧都是极大考验。“绘制前,我们仔细梳理了创作流程和分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推进,避免颜料沾染和留下脚印。22名成员相互协作、分批完成,整整画了10天。”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范荣泽言语间难掩骄傲。

从本科二年级起,范荣泽就参与“艺术点亮红土地”实践,从云南曼勒村、新疆喀什铁人木村到如今的明格陶勒哈村,每一次绘制都让他收获成长,也见证着当地的变迁。“经过短视频等平台传播,现在陆续有游客来打卡了。小朋友们在壁画前欢快嬉戏,村民们会触摸打卡墙,还主动和我们交流……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变化。这里民风淳朴、民族特色浓郁、风景优美,能通过绘画把这个美丽的村子展现给更多人,宣传当地文化、带动文旅发展,我感到特别自豪。”

尽管已经毕业返乡创业,湖北美术学院毕业生岩温叫仍在坚持参与“艺术点亮红土地”实践。岩温叫曾用墙绘让云南曼勒村成为网红村落,如今这份经验在博乐的土地上再次绽放光彩。“学校培养我们,让我们学会用手艺服务社会。而这项公益活动能让我们通过手艺点亮更多村庄,为地方引流,进而带动消费。这正是我们希望将手艺转化为作品的意义所在。”他说。

除了墙绘创作,团队还为当地孩子带来了别样的美育课程。他们设计了“纹样对话”“版画印记”“毡房巧筑”“蓝晒寻芳”“巧手生花”等5堂特色课程。“孩子们对这些课程反应特别热烈,他们平时接触的美育课不多,很少有专业老师教授这种生动鲜活的课程,所以都格外兴奋,都想把作品带回家。”范荣泽说。

画笔的力量早已融入团队血脉。抗日战争时期,老校长唐一禾创作的《七七的号角》曾唤醒民族斗志;如今,他们带着红色基因走进革命老区、基层边疆。

“大山里的蒲公英”:在山乡大地播撒希望的种子

当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山里的蒲公英”支教实践团第二分团成员辗转高铁、汽车,历经12小时抵达海拔约3000米的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雄先乡街道村时,已是暮色四合。宿舍里被褥崭新、水电俱全,传递出浓浓暖意。同一时间,在化隆县甘都镇中心学校,实践团总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张烁面对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原有的刻板印象悄然改变:孩子们或许不善表达,可眼里那份对知识充满好奇的光芒格外明亮。

今年暑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山里的蒲公英”支教实践团4个分团相继奔赴化隆县各地开展支教活动。出发前各地的课表已经排好,井然有序。“我们根据以往支教团队的经验,结合学校特色设计课程和活动,还会根据当地情况采购合适的教学物资并进行分配。”张烁介绍。

“大家都听说过哪些大学呀?”第二分团开设了一堂特殊的德育课——“说说你知道的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这里的孩子们无法想象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但在他们的憧憬中,大学是如此美好,他们想去更大的地方看看。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心愿,第一分团成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谭皓露带他们通过智能手段“云游”天安门。屏幕里北京的街景清晰可见,镜头缓缓移动,人民大会堂的雄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庄严……孩子们被震撼了,一个小男孩大声说:“我要好好学习,以后一定要去北京看一看!”

第一分团成员还请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梦想职业,并通过AI,给孩子们穿上了“职业装”。想当医生的孩子,照片里戴着听诊器,眼神专注;要当宇航员的孩子,身上的校服化作银灰色的宇航服……看到自己“未来的模样”,孩子们眼里满是欣喜。

实践团在与孩子们的日常相处中感受着纯真与活力。课后,孩子们常拉着他们比拼乒乓球、羽毛球、五子棋,那份投入与欢笑,深深打动了团队成员。“他们父母外出务工多,满足陪伴的需求,比单独完成我们预设的课程更重要。”张烁在采访中坦言,留守儿童的心理陪伴和学习动力的持续激发是当前重要任务。

蒲公英的旅程,是种子借风播撒,也是土壤孕育新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山里的蒲公英”支教实践团成立近10年来,聚焦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每年都前往学校定点帮扶县——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知海买村等20多个村庄开展支教实践活动。“我们要让化隆学子坚定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如同顽强的蒲公英,将知识的种子、希望的根须,深深植入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壤。”张烁说。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杜泽锟

(责任编辑:洪子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