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心育苗”:以艺术的力量疗愈心灵
“情绪是什么?如何管理你的情绪?”在甘肃省宕昌县宕昌实验中学的教室里,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本科生潘平为孩子们递上“自我恢复工具箱”,分享丰富的情绪疏导策略。这堂“网络困境中的自我恢复”课,内容充实、案例鲜活,干货满满。
今年暑假,中央财经大学团委组织近300支团队、3000多名师生组成“财经报国青年力行”实践团,围绕红色教育、乡村振兴、企业调研等主题,让青年在国家发展一线锤炼本领、挺膺担当。如何紧扣专业、服务大局,读懂“国情书”、解好“基层题”?社会与心理学院“艺心育苗”实践队结合AI热点,聚焦数智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精心准备了数字素养八节课,从认知、情绪、行为等多个维度开展“数字赋能—心理成长”主题课程,深入宕昌县实验中学开展实践。实践队成员以沉浸式任务、生动案例,为学生们深入浅出地解析网络安全、数字元认知等前沿话题,并搭配情景模拟等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分享观点、表达心声。
这是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实践团队连续走进甘肃宕昌的第五年。这座西部小城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很多家庭都有留守儿童。硕士生贺金山发现当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专职心理教师短缺,孩子们的情绪表达与心理疏导问题亟待解决。
于是,2024年暑假,实践队在贺金山带领下为孩子们开展了两场“心灵奇旅”艺术治疗团体辅导,采用表达性心理治疗技法设计了两个活动——“彩绘冥想”和“彩泥情绪表达”。实践团队还讲授了一场梦想公开课,帮助孩子们增强情绪管理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建立积极心态。
学院团委副书记王悦清楚地记得,在团体辅导和艺术疗愈活动后,孩子们的表达明显增多了。“泥塑活动上,每个孩子都动手参与,作品丰富又有创意。其实当地孩子的表达能力很强,只是以前不善于表达,缺乏引导与鼓励。”她说。
作为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邢嫫焓连续四年跟着团队来到宕昌,每一年都有新的体验。她见证着实践团队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从最初的课程讲授、直播带货,到后来的团体辅导、艺术疗愈,再到融入数字科技,每一次转变都更贴合当地孩子的需求。
“尽管这些年西部地区发展很快,但在经济水平、教育医疗等方面与东部仍有差距,教育资源,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五年的实践中,我们不断调整内容和形式,以更好地为当地服务。”宕昌实践队带队教师、学院党委副书记窦东徽如数家珍:“短期实践虽然难以对当地产生整体性影响,但足以让孩子们获得独特体验。从留言反馈来看,这些课程常常能触动他们,在他们心中撒下种子,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求学求职。比如有学生在聊到梦想时说,想考上中央财经大学,这让我们很是欣慰。”
“艺术点亮红土地”:画笔绘出快乐与温暖
在新疆博乐市明格陶勒哈村的边防站下方,一幅300平方米的大型壁画静静矗立,无声诉说着边防军人的坚守。画中,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军人巡逻、站岗的身影从未缺席。驻足壁画前,仿佛能听见“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铿锵誓言在群山间回响。这是湖北美术学院“艺术点亮红土地”志愿服务队和“漫评小组”团队送给明格陶勒哈村的一份“礼物”,是他们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明格陶勒哈村是通往“人间净土”夏尔西里的必经之地,至今尚未进行大规模开发。除了这幅大型边防主题壁画,团队成员还根据当地需求设计了文旅打卡点,通过3D立体化墙绘创作,将卡通化的牛羊形象与青春话语巧妙融合,时尚新颖的风格引得村民纷纷前来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