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一支支充满青春力量的高校实践团队奔赴祖国西部,用专业知识与热忱服务点亮山乡。无论是医疗合作还是支教帮扶,是艺术赋能还是心理守护,这些实践团队着力实现从短期实践到长效支持、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助力当地旧貌换新颜。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他们读懂国情民情,厚植家国情怀,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这一堂实践大课,不仅是青年学子专业能力的淬炼,更是其责任担当的彰显。与此同时,各团队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配备专业医疗物资、制定应急预案、全程保障成员健康,确保实践活动在安全有序中开展。
近日,光明日报记者走进各个暑期实践团,感受他们的收获与体验。
“医路西行”:做边疆人民的“健康守护者”
神经外科、骨科、消化内科……几张桌子一字排开,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认真倾听患者讲述病情。在新疆喀什岳普湖县义诊现场,排队的人络绎不绝,一位大妈看诊后对医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医路西行” 实践团成员、神经外科博士生薛志伟在这段实践中过得非常充实:“能把在三甲医院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用来服务边疆百姓,这种获得感和成就感,让我收获满满。我愿意一直留在西部发光发热。”
自2018年组建以来,这支实践团已连续数年深入西部,将医学课堂搬到西部基层。他们在四川大凉山、新疆喀什、青海海南州等地的戈壁与峡谷间开展义诊、调研与合作,丈量国情医情,锤炼医者初心。今年暑假,他们带着血压仪、血糖仪和心肺复苏模拟人,再次来到了新疆喀什英吉沙县、疏勒县和岳普湖县,完成了多场义诊。
“我们会根据实践团成员涉及的科室准备查体问诊所需物资,提前调研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制作科普宣传物料,在义诊现场供居民观看学习,助力提升当地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观念。还会准备急救培训资料等,在当地医院或社区开展培训,助力当地医疗机构急救技能提升。”实践团成员、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硕士生纪兆蔚介绍。
在义诊中,当地群众对实践团的信赖与尊重让队员们感触颇深。薛志伟回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位膝骨关节炎患者专程从40多公里外开车赶来,‘就想听听山东大学骨科专家的建议’。当时我们已经结束义诊,但仍留下来为他讲解。”纪兆蔚念念不忘的,是在海南州共和县龙羊峡卫生院,一位藏族老奶奶看完诊后,紧紧握着她的手用藏语喃喃地说着什么。“后来才知道,老奶奶是在感谢我们远道而来,希望我们还能再去。这让我倍感温暖。”
西行之路亦是见证发展之路。纪兆蔚想起2018年、2023年两次去大凉山实践的见闻。时隔5年,大凉山三河村已从深度贫困村蝶变为产业兴旺、百姓宜居的“小康村”,面貌焕然一新。“彝族群众搬出了土坯房、住进了居民楼,个个喜气洋洋。他们对国家政策的感激,让人喜悦且振奋。”
“作为一名党员,看到了脱贫攻坚成果在祖国大地上的体现,感受到了各民族对党和国家的深情,我心里特别自豪。同时,行走西部的过程也让我亲身领略了祖国的广阔与美好,深刻体会到‘西部大有可为’。”薛志伟说道。
“医学生日常多在大城市三甲医院实习、工作,对基层医疗状况和需求缺乏认知。从医学培养和思政教育角度来说,参与‘医路西行’实践团是一门必修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医者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实践团指导老师孙钰坦言:“尽管暑期实践只有短短十几天,但我们在当地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推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等长期合作,从‘输血’逐渐转向‘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