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附近居民楼里,有几套特殊的小屋,这里收容过孤独待产的孕产妇、睡在走廊里的男人、还有放在保温箱里坐火车护送而来的婴童。来往于此的,都是和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有关的家庭。这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占我国重大出生缺陷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如果不被及时干预和治疗,很可能发生心力衰竭,甚至会危及生命。 过去几年来,一群人聚集在这里,只为守护孩子们的心跳。
庇护之所
从外表上看,107和普通民居没什么区别。三室一厅的房子,家具齐全,随处可见童趣元素——阳台用蓝色的泡沫板打造成“海洋主题乐园”,角落里堆着成箱的布偶,还有挂在墙壁上的画板。
但是稍微留心就能发现,出入这里的孩子有些特殊。虚弱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们的嘴唇发紫,眉头有点暗青色,遇上寒冷天气连手脚也会呈现紫白色。他们容易呼吸急促、感冒,甚至反复感染肺炎。
紧邻北京阜外医院——国内知名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107是一个承载了悲伤和希望的地方,这其实是一个专门提供给先心病孩子求医、康复的场所。
每间卧室都住着一个先心病家庭,每扇房门后都有一个伤心故事:农村夫妻结婚24年未孕,试管手术圆梦,孩子却查出先心病;孩子确诊先心病,被爸爸放弃,妈妈来京独自待产;父母无力医治,姐姐不顾阻扰为先心病妹妹治病……来到107之前,有人睡过天桥,有人住过地下室,还有的在医院楼梯口“打游击”般睡过一个月。
2019年,陈璐抱着不到一岁的女儿第一次住进107时,已经为治病奔波了大半年。她的女儿刚满月就发现异常,哭声突然“不亮了”,频繁呛奶,有一次甚至在陈璐的怀里晕厥过去。紧急送往医院,检查出复杂先心病,是先心病中十分棘手的那类,治疗难度极大。
这其实是夫妻俩领养的孩子。陈璐和丈夫结婚7年,一直没法生育,这几年陈璐费尽心思、到处求医问药,直到在医院遇到这个被遗弃的女孩。陈璐还记得那天,她小心翼翼掀开毯子,笑容一下子在那张小脸上荡开来,她的心瞬间被融化了。
因为先心病,女孩几乎被身边所有人放弃。在陈璐老家的妇幼医院,从主治医师、副主任医生到ICU主任,个个都告诉她希望渺茫。丈夫的态度更加决绝:送回去吧,不治。
陈璐舍不得,“不试怎么知道,万一能治好呢”。
昂贵的医疗费是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关。过去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丈夫,陈璐没有积蓄,眼看孩子的状态越来越虚弱,她急得“上蹿下跳、连哭带嚎”,最终靠兄弟姐妹借的10万,自己信用卡透支了几万,才攒到第一笔手术费。
第一次手术,他们在北京住了三个月。为了省钱,陈璐睡过各种各样的隔断间,最小的房间只有五六平米,放下床后就只剩下一条缝,房门薄薄一片像块板似的。
那一趟来北京花费20万,但医生告诉陈璐,这次手术只能暂时保住生命,彻底根治还需要两次手术。明年的二期手术,出院前对方给陈璐伸了两根手指,“还得这个数(20万)”。
丈夫彻底没耐心了,给陈璐下了最后通牒:如果继续给孩子治,就离婚。陈璐性子泼辣,一点不认输,这个女儿她铁了心要救。夫妻俩为了这事成天吵,后来陈璐索性带着孩子搬回娘家。
那是陈璐最绝望的时候。没法筹到更多钱了,七十多岁的父母卖了玉米和羊,凑了三千块,仍是杯水车薪。
早在2012年,搜狐焦点公益基金就针对0-18岁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孤困儿童设立了专项救助基金。考虑到先心病患儿及其家属的住宿难题,2018年,搜狐焦点公益基金再度联合顺丰公益基金会发起“暖心小家”项目,在北京阜外医院附近租下包括107在内的四套房屋、共计八间卧室提供给这些家庭入住。
几套房屋都是电梯房,距离医院步行仅需十几分钟。为了减少对周边邻居的打扰,一些房屋还贴上了隔音棉。家属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做饭、洗澡和休息,还会有志愿者和助医社工不定时探望。
住在小家的父子。吕萌 摄
关注到陈璐的经历后,基金工作人员主动跟她取得了联系。几个月后,陈璐带孩子去北京复查,北京火车站,“暖心小家”的管理员大斌接上了她们。
大斌帮助陈璐和女儿在107办理了入住。那次复查她们在这里住了5天,白天小屋里的人各奔医院,到了饭点又聚到一张饭桌前来,话题总围绕孩子,“你孩子病情怎么样?”“谁家今天转小监护室了?”
和其他家属一样,陈璐习惯称呼这里“小家”,虽然第一次入住已经是五年前,她仍清楚记得房间里的木地板、大斌给她做的第一顿饭黄豆炒猪皮。用她的话来说,正是它们让她在遥远异乡有了家一般的安稳。
陈璐和女儿芯悦。讲述者供图
从救助者到救助者
在小家,大斌是管理员,也是离家属最近的人。平时他就住在小家的客厅,客厅一角的书桌是他的工作台,到了晚上,伸缩沙发拉直就成了他的床铺。小家的物资购买、卫生清理包括日常秩序维护都由他负责,他每天都要往返于几套房子,手机24小时开机,以应付各种各样的“状况”。
小家经常出现的一幕,年幼的孩子术后出院,该换尿布了,爸妈却手忙脚乱,生怕触及孩子伤口,不得不请大斌出手;有时候,大斌还要教新手父母如何拍嗝,如何抱孩子让他们睡得舒服。
大斌今年35岁,个头不高,性格温和,说话不急不缓。孩子们都喊他“大斌叔叔”,吃饭时个个要坐在他身边。
很少有住客知道大斌的故事。大斌是广西人,成为小家管理员之前,他在广东的工厂上班,2015年,两岁的女儿查出了复杂先心病。
这个变故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难以负担巨额的医疗费,孩子妈妈在确诊半年后就离开了他们。
大斌家境不算好,工厂月薪三千元,女儿生病前家里因为建房已经欠下不少外债,到给孩子筹手术费时,他几乎拿不出一点积蓄。病情紧急,2016年大斌和母亲带着女儿先来北京,孩子爷爷在老家筹钱。医院附近100块一天的小隔间里,大斌和母亲分睡一张上下铺。
迷茫和无助时刻,通过病友他得知了搜狐焦点公益基金的救助项目,第一次手术花费10万元,提交申请后他拿到了2万元救助金,配合医疗报销,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一家人的负担。
从女儿第一次上手术台开始,大斌就做好准备打一场漫长的仗。2018年,他来到北京找工作,提前筹备女儿接下来的几期手术。恰逢“暖心小家”项目成立,需要招聘一个管理员,他应聘成为团队一员。
患儿手术前,大斌、助医社工陪伴孩子父母。吕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