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由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主办的“2025不止罕见——罕见病叙事关AI(爱)计划启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医疗专家、产业代表、康复工作者、心理学家及患者组织代表等多方力量,倾听罕见病群体心声,搭建平台,助力全社会更多了解、理解和支持罕见病群体。同时,与会代表探讨了罕见病多维支持体系的构建,呼吁各方携手,共同推动“筛、诊、治、保、康”,倡导和探索罕见病从“可治”向“全人发展”的可行性和愿景。
为已有有效治疗手段的罕见病争取“早筛、早诊、早治” 黄金干预窗口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罕见病群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为例,2021年底国家医保局将全球首个SMA疾病修正治疗药物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罕见病群体的“治”和“保”取得了历史性的里程碑。我们也看到罕见病领域实现“早筛”和“早诊”将真正助力于“早治”,阻止罕见病群体致残,从而实现“全人发展”的共同愿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毛姗姗教授指出,SMA不仅是公众认知中具有代表性的罕见病,更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遗传性疾病之一,因此当前最紧迫的挑战在于SMA的早期干预。毛教授引用NURTURE研究的最新8年随访结果指出,在新生儿期经筛查确诊、并于症状前接受诺西那生治疗的患儿中,所有受试者均存活,96%可独立站立,92%可独立行走,绝大多数患儿在正常发育窗口期内完成了坐、爬、站、走等关键运动里程碑。
这一振奋人心的数据结果意味着,如果能通过新生儿筛查在症状出现前就让更多的SMA患儿得到确诊和治疗,绝大多数患儿都有机会像正常孩子一样成长和生活。国家自2009年正式施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以来,纳入该筛查规划的罕见疾病的诊断和干预得到了极大提升。随着医疗科技的高速发展,包括SMA在内的部分罕见病已经有了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可以实现正常儿童的发育水平,然而这部分罕见疾病尚未被纳入到新生儿疾病筛查规划中。
“正因如此,我们希望未来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能够推动政府层面更充分地认识到:SMA最理想的治疗方案是症状前治疗。这也正是我们撰写《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症状前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的根本原因——旨在为政策制定和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实现早筛、早诊、早治。”毛姗姗教授强调。
应对康复资源短缺与社会融合挑战:亟需多方共建“全人发展”支持体系
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孙荣甲现场分享了《罕见病照护者需求洞察暨罕见病家庭工作坊总结报告》,报告指出患者认为康复需求和诊疗需求同等迫切,尤其是居家康复指导需求突出,反映出神经肌肉类罕见病群体对系统性、专业化、可及性强的康复支持服务存在迫切需求。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生戴毅教授分享,SMA在罕见病领域具有代表性,康复探索也是走在前面,但也走过一些弯路。过去,SMA康复普遍追求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导致许多家庭被迫异地康复、父母一方长期陪护,孩子无法正常入学,家庭生活近乎“分崩离析”。此类“过度康复”并不科学,当前更强调“全人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