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培养体系和选拔机制其实都是希望了解学生的真实动机和价值观,确保他们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并为当地的发展作出贡献。”孙远解释说。
故事起始于课堂,又回到了课堂
去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生高星雨决定前往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中寨小学支教。令他意外的是,这所拥有多媒体设备和塑胶跑道的现代化农村小学,实验室却因师资短缺长期闲置。他决定“重启”实验室。
在三年级的科学课上,高星雨首次演示了“火焰掌”实验。当丁烷和洗洁精水混合燃烧的蓝色火苗在他掌心跃动时,全班爆发出了欢呼声——这个实验一度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活动。后来,高星雨陆续开发了多个物理化学实验,还让小学生们戴上虚拟现实设备,体验东南沿海的台风、北方地区的冰挂和霜冻。“孩子们眼中的好奇和实验成功后的振臂高呼,就是我来到这里的意义。”高星雨说。
于洋口中的“被需要感”,正是无数青年奔赴西部的动力。闫宁波协助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看到检察官用法律武器守护西部孩子的那一刻,“突然懂了课堂上背过无数遍的‘公平正义’的含义”;杨晓华始终记得,第一年服务期结束后,一位学生从新疆打来电话说,“老师,家里种的瓜熟了,我们全家邀请你来做客”……
在黄小妹眼中,比起量表上的数据,这些志愿者给当地带来的改变是推动了当地思想观念的变化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而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正是在这种矩阵下形成的具象变化。
在兰州大学团委的支持和配合下,文县中寨小学曾经组织了一次去往兰州市的研学活动。那是孩子们第一次走进科技馆、博物馆、兰州大学,他们纷纷举起手腕上的电话手表给家人远程视频展示。
“我看到一个个高高举起的小手,眼眶瞬间红了。”高星雨说,那次之后,一位学生在题为“梦想”的作文里写道,“我想成为兰大老师那样的人”。
这些发生在西部的故事被李晓莉转化为思政课的鲜活案例,她希望,“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正追梦的人讲梦想”。
于洋没想到,他们的故事起始于课堂,被播撒到西部的田野上,又回到了课堂,如此形成闭环。
高晓溪说:“这些志愿者的故事将‘大叙事’转化为‘微感动’,展现了新时代学子的奉献意识和担当精神。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投身西部,就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流动、就业、文化、个人发展方面形成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