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益行中华 > 正文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正追梦的人讲梦想”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正追梦的人讲梦想”

2024年11月6日,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中寨小学,兰州大学毕业生高星雨与当地小学生进行课间游戏。受访者供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缘,塔里木河蜿蜒而过,那里有一望无际的沙漠,也有成片的胡杨林。2017年,从小在平原长大的于洋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来到这里并在新疆扎下根,如今已坚守了8年。

后来,于洋的故事成了母校河北科技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的案例,激励了多位年轻人投身祖国的西部建设。

在距离尉犁县1000多公里的喀什地区莎车县,另一位志愿者闫宁波也以他的热血寻找青春的另一种可能。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在莎车县人民检察院政治部服务的两年间,闫宁波做过科普宣讲员,还帮村民一起嫁接葡萄、摘棉花。

闫宁波说,自己的选择始于大学期间“大思政课”里一位走出大凉山又回归故土的彝族小伙苏正民。

近日,2025年西部计划报名通道开启,计划招募5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随着报名热潮的涌起,于洋和闫宁波的微信好友请求多了起来。面对平均年龄比自己小近10岁的年轻人,于洋总是会耐心地告诉他们:“这里没有北上广的繁华,只有无尽的风沙和日晒,但来到这儿一定是青春最厚重、最有意义的选择。”

他也变成了那个站在台上分享故事的人

苏正民曾因6000字论文致谢而全网刷屏,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选为朋辈榜样,他的故事在校园里流传,并成为思政课堂上的案例。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正追梦的人讲梦想”

2024年11月25日,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中寨小学学生在志愿者指导下进行“模拟极光”实验。受访者供图

2022年夏天,闫宁波跟着苏正民“钻”进大凉山,见到了刚搭建起来不久的阿依公益书屋。通往书屋的路并不好走,一路泥泞,苏正民却说,“其实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闫宁波感受到了一股90后的冲劲。

2023年7月,闫宁波在西部计划报名表上写下了“新疆喀什”。有人曾劝他,“去个条件好的地方”。闫宁波回答,“我就是想去最远最累最苦的地方试试”。

自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已有超过50万名高校毕业生开展服务。他们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志愿者服务期为1至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书记黄小妹见证着不少年轻志愿者的成长与蜕变,她觉得,西部地区需要满眼星辰、无畏向前的青春热情,也急需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深入基层往往是学生第一次真切感受国家发展的开端,当他们亲眼见证像苏正民一样的同辈榜样,能彻底点燃心底那份还没被唤醒的梦想。”

黄小妹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在西部山区支教的志愿者向她分享说,“过去我以为‘脱贫’是新闻里的数字,现在才知道那是孩子们不用每天走泥泞山路上学的脚板,是老乡家屋顶新装的太阳能板”。

于洋至今还记得2017年毕业前夕的那场宣讲会。屏幕上,一个皮肤晒得黝黑的孩子紧紧搂着志愿者的脖子,眼神里满是不舍。那是前些年参加西部计划的学长的故事,他告诉大家,这些年轻志愿者有共同的心声——“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