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照片里孩子的眼睛很亮,像星星一样。”8年过去了,于洋眼见着尉犁县的农村土坯房变成了富民安居工程,进城的奔波周折也将因穿越天山山脉的乌尉高速公路开通而改变。他也变成了那个站在台上分享故事的人。
前些年,于洋难得回了趟河北老家,并受邀为学弟学妹们作一场分享。他记得,那天学校大礼堂挤满了人,提问声此起彼伏:“大家真的骑骆驼上班吗?”“沙漠里真有信号吗?”……这些问题,让于洋哭笑不得,却有了一种“被需要感”。活动结束后,两名学妹主动加了他的微信,告诉他:“学长,我们今年会报名的!”如今,她们也来到了新疆。
河北科技大学团委志愿服务工作负责人孙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很多学生在最初报名时,对西部的想象还停留在“没信号”“泥泞路”上,但正是这些信息差,反而成了他们走向西部的理由。比如,当志愿者分享教育帮扶、医疗援助、科技推广为当地带来的改变时,大学生往往会更关注“我能为西部做什么”。
“大思政课”为年轻人的选择提供养分
刚上大一时,杨晓华还有些迷茫。她一直在想,读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一张毕业证、一份高薪工作吗?
“要以有利于他人、社会的方式解决个人的人生问题。”一位思政课老师的话打开了她的心结。2017年,从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毕业那年,杨晓华选择了离家3000公里的新疆喀什。2017-2022年5年间,她曾先后3次进疆,两次参加支教。如今,硕士毕业的杨晓华留在梦想开始的地方——喀什。
在全国各地高校,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晓莉认为,循着这些年轻的足迹观察,我们能看到的不仅是个人成长蜕变,还有日益成熟的思政育人体系。
谈起这两年在新疆的生活经历,闫宁波颇有感触。对他来说,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学会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并且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扎根、坚持下去。“在这里,大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真正融入当地的生活。但真正支撑你走下去的,往往是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我想是信仰。”闫宁波说。
李晓莉曾多次将思政课堂搬至大漠深处。自2019年起,她将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转化为教学案例,亲自带领学生前往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治沙现场,并邀请“时代楷模”走进校园,讲述他们扎根基层建设家园的故事。在李晓莉的引导下,有的学生选择留在西部,有的学生积极开展理论宣讲,连续多次获得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
“年轻人选择西部,高校的育人土壤则为这些‘选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高晓溪的课堂上,他会通过场景还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体会西部志愿者的心境和选择;还会设置颇有争议性的论题,引导学生反思人生规划,领悟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辩证统一。比如,“都市就业VS西部奉献”“强调薪酬VS关注机遇”“追求稳定VS敢于逐梦”等。
该校还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专门设置了“青骄计划”培养方案。围绕政治理论学习,制定196个课时的“课程表”,实现周周有课程、月月有研讨。同时,学校还建立起“行前集训、导师带徒、定期培训”体系,全方位提升志愿者的综合素质。
为确保选拔出最适合的人选,河北科技大学通常会组织严格的笔试、面试、心理测试等环节。孙远连续3年面试了上百名学生,他坦言,一些学生可能出于“功利性”而报名,因此自己面试时会更加关注“是否能吃苦”“是否认同基层价值”“是否心怀‘国之大者’”等指标。同时,该校还会建立志愿者回访体系,跟踪每一位年轻人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