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益行中华 > 正文

“小而美”的爱心包裹跨越国界 搭建联结中外友谊的桥梁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安绮】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一群群孩子满怀着期待与好奇,打开了来自中国的“爱心包裹”。绘制着可爱熊猫形象的书包里装满了彩笔、画纸、笔记本、餐盒、水杯等多种文具及生活用品,更承载着中国人民对海外困境儿童的深切关怀与祝福。

一位尼泊尔小女孩用它们画下了人生中第一张彩色图画,为童年增添了一抹绚丽色彩。她兴奋地告诉身边的人:“我手中的爱心包裹来自大熊猫的故乡——中国。以前我的画全都是黑白的,现在它们都有了生机,涂上颜色的过程让我觉得好开心。虽然知道中国是尼泊尔的邻国,但总觉得很远。现在,我真的想去中国看看。”

这温暖的一幕,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社会公益团队携手开展的“国际爱心包裹”项目五年历程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

自2019年以来,超过百万个爱心包裹漂洋过海、被送到缅甸、尼泊尔、柬埔寨、埃塞俄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困境儿童的手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品,却如同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孩子们的世界,也见证了无数孩子因这份跨越国界的关爱而绽放出的灿烂笑容。

“小而美”的爱心包裹跨越国界 搭建联结中外友谊的桥梁

源于国内,走向国际的爱心之旅 

提起“爱心包裹”,国人并不陌生。早在2009年,由当时的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并实施的爱心包裹项目是当时最为广泛的全民公益活动之一,帮助了超过814万人次的中国欠发达地区小学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2022年6月,中国扶贫基金会更名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文中简称“基金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秉持“大爱无疆,民心相通”的理念基金会自2005年起开始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减贫合作,将实施教育公益的愿景延伸至海外,希望借助国内项目的成功经验、将这份爱心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大爱无疆,爱心无国界。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关爱与成长的机会。”基金会秘书长陈红涛在回顾国际爱心包裹项目发起初衷时谈到,不少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弱势儿童还生活在困境之中,缺乏必须的学习条件,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教育水平。在很多落地地区,学校里,很多孩子都光脚走路,连鞋都没有,也没有文具,几乎所有孩子都没有正儿八经的书包,甚至用平时捡垃圾的麻袋装书本。

作为资深公益人,陈红涛深知,在过往岁月里,我们的困难群众也曾受益于他国公益组织的援助,现在也仍有不少国际机构在华开展公益行动;而今,当我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时,满怀热忱之心回馈社会、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不仅是责任所在,更是情感的互动。“希望能为那些更迫切需要帮助的人们带去一丝温暖与光明。”陈红涛说。

2015年,尼泊尔首都发生里氏8.1级大地震,基金会第一时间调遣人员前往灾区开展救援和支持灾后重建工作。当时分管基金会国际化业务的陈红涛,听到前线同事提到尼泊尔政府计划在儿童节这天让灾区学校正式复学,他脑海里马上浮现2009年汶川灾区孩子们在帐篷里收到爱心包裹时露出的久违笑容。

“给尼泊尔灾区孩子们也送去六一儿童节的关爱,爱心包裹最适宜不过了。”抱着这样的想法,趁着又有一批基金会同事要去往尼泊尔参与救援工作的机会,陈红涛便安排同事们“人肉”带去了两箱12个爱心包裹,发放给了帐篷里的孩子们,他们果然非常开心,事实也证明爱心包裹在当地是受欢迎的也是最急迫需要的。这令他和基金会的同事备受触动并形成了共识,决心下一步推动爱心包裹“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