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益星光 > 公益践行者 > 正文

英山孔家坊福利院探索互助养老 近百位老人其乐融融一个“家”

56岁的聂元静是福利院除邹倩以外资格最老的员工。回忆起25年前刚进院的情景,她直摇头:“当时最怕给老人洗澡。”

工作辛苦,月工资才300元,好几次,聂元静都萌生退意。但看到比自己还年轻的邹倩都在坚持,她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对老人,把他们当父母还不够,要像对宝贝孙子一样。”每当有新来的护理员,邹倩总是传授这个秘诀,教他们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

人老了,身体机能就不行了。在孔坊福利院,就连能走能动的老人,也常常把大小便拉在身上。除了脏和累,更难的是长年累月的坚持。照顾失能老人,护理员经常连春节也没法回家过。

“这么辛苦的工作,不能只讲奉献,还要尊重人性。”说起自己的管理方法,邹倩总结为两个字:公平。

身为院长,又是福利院唯一考上“铁饭碗”的事业编,邹倩却是全院出勤率最高的职工,一天在院子里要走2万多步,凡事亲力亲为,“要想指挥得动别人,只有带头干”。

公开也是公平。邹倩建的工作群,全院职工都在。工作哪里做得不好,需要添置什么物品,大家都能发表意见。每张发票要7个人签字才能报销,其中还有1名五保户。

除了工龄工资有点区别,孔坊福利院的护理员收入都一样。为把“大锅饭”吃好,邹倩花了心思:全院共4层楼,每两个护理员搭班子管一层,每个月轮换。接班的要负责检查老人身体,如果因护理不当出现问题,可以拒绝接手。“有了轮换制,他们都特别用心。”得意于自己的“小聪明”,邹倩捂着嘴直乐。

最大的公平还是来自合理的报酬。在孔坊福利院,护理员每个月能拿到五六千元,还有社保和工会福利。“收入到位,让我们更珍惜这个岗位,把老人照顾好。”聂元静说。

这些年,护理员来了一个又一个,离职的却一个也没有。现在,包括邹倩在内,全院才10名护理员,却要照顾近百位老人,其中近半数是全失能老人。

互助养老的大家庭

12月6日下午,久违的太阳露了脸。除了没法起床的,老人们都来到院子里,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拉家常。除了赵国清在现场照看,其余的护理员有的照顾失能老人,有的抓紧时间铺床、换尿垫,还有的去帮厨。

“不仅护理员要合理分工,老人也要合理搭配。”邹倩说,在孔坊福利院,床头不需要呼叫器。一是怕失智老人乱按,更重要的是,每层楼都是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搭配,如果护理员忙不过来,他们还可以互相照应。

在这里,大家都抢着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晚饭时间到了,能走的推着坐轮椅的,老人们纷纷进了食堂。有的帮着擦桌子,有的帮着端饭菜。

等吃完饭,王佰清老人就来收拾碗筷,把剩饭剩菜倒进泔水桶。每天早上4点,他就起床到处“巡查”,大家都叫他“管家婆”。种菜的叫郑树生,2亩多小菜园侍弄得绿意盎然。还有张福亭专门负责养猪,最多的时候养了20多头,又肥又壮,一年下来,能给院里省不少菜钱。这几个干活的都是五保户,邹倩每个月给他们额外多发点“工资”,老人们越干越带劲。

吃不完的剩饭,剩下的菜叶子,煮熟了喂猪,猪粪堆肥后又可以种菜,小小的福利院,有了“循环经济”。“节约成本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老人和护理员们互相帮助,把福利院当成了共同的家。”邹倩说。

在这个“家”里生活了快30年,邹倩和聂元静有个共同的想法:“以后老了,不能动了,肯定要进福利院,只希望未来的自己也能受到这样的照顾。”

(责任编辑:洪子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