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益星光 > 公益践行者 > 正文

英山孔家坊福利院探索互助养老 近百位老人其乐融融一个“家”

英山孔家坊福利院探索互助养老 近百位老人其乐融融一个“家”

英山孔家坊福利院探索互助养老 近百位老人其乐融融一个“家”

左图:邹倩和福利院的老人在一起。右图:福利院的老人们已习惯互相照顾。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童壁 肖熠

编者按

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抓住“一老一小”这个重点,更加精准有效地为群众排忧解难。11月25日,省委召开专题会议,要求“针对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实际,因地制宜找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英山孔家坊乡农村福利院经过多年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上良性运转,管理上卓有成效,社会各方满意的“互助养老”农村福利院管理模式。

在英山,谁不知道邹倩?她是党的二十大代表,17岁进入孔家坊乡农村福利院(以下简称“孔坊福利院”)工作,一干就是29年。可很多人不知道,不仅照顾孤寡老人是把好手,她对管理福利院也“门儿清”,还探索出了“互助养老”的新模式。

一床难求的福利院

“邹院长,这是我爸爸12月的代养费,请查收。”11月10日,“叮”的一响,邹倩又收到一个微信转账。

孔坊福利院现有床位94张,全部住满,除了五保户,还有社会代养53人,其中七成是失能老人,最远的来自安徽霍山县。由于子女多在外打工,手头不宽裕,只能一个月一个月地缴费。“他们不会操作对公账户,只好微信转账。”邹倩解释说。

我国建立农村福利院的初衷是为五保户养老兜底。邹倩清楚地记得,从1995年的土砖房,到现在的电梯房,院里的硬件每隔几年就上个台阶,费用保障也越来越好。特别是2005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五保户由村集体保障改为国家供养,生活费、护理费更是逐年上调,“农村孤寡老人真是逢上了好日子”。

让邹倩没想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在子女的陪伴下,找上门来。

“论社会化服务,乡村赶不上城里。农村人老了,养老是个大问题。”邹倩说,子女在外的,由于住宿不便、生活习惯不同等原因,老人很难随住。如果身体不好,更让一家人左右为难。

2014年,在邹倩争取下,孔坊福利院开始试点社会代养服务,并坚持至今。

在这里,社会代养老人和五保户一起同吃同住,享受同样的照顾。福利院参照国家兜底标准适当收取代养费,每月从2000元到2800元不等。由于集中供养的规模优势,年底还有一定结余,用于设备更新和给老人添置衣物、改善伙食。

84岁的沈福光是孔坊福利院第一批接收的社会代养老人,已在这里住了10年。每年除夕儿子把她接回去,第二天就吵着要回来。叶亚春老人进院时,神志不清,全身浮肿。现在,他能和护理员有说有笑,自由活动。

为了随时保持沟通,邹倩和每一个代养老人的家属都加了微信,还经常让老人和家人视频聊天。

2023年,孔坊福利院新扩建医养中心,增加的40多张床位,又迅速住满。如今,邹倩最大的烦恼就是每天都要婉拒希望入院的老人。

没有一个护理员离职

“谢谢你啊,我走了后也会保佑你的。”听到熊美芳突然冒出的这句话,正在帮老人擦身子的聂元静差点流出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