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益资讯 > 正文

“婺剧进校园”公益演出超1700场

央视网消息 婺剧,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金华戏,包含六种声腔。最早产生于500多年前明代的高腔。近些年,浙江持续推进“婺剧进校园”活动,演员们走进中小学校和部分大专院校,把文化的种子种进校园,带领师生们一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婺剧进校园”公益演出超1700场

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 累计开展1700多场次“婺剧进校园”

10月10日,在浙江杭州崇文实验学校内,《天女散花》《下山》《变脸》《挂画》等精彩戏曲表演正在进行。从2008年开始,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演出团队开始了“婺剧进校园”活动,他们从金华地区开始向外辐射,陆续在浙江的中小学校以及大专院校开展了1700多场“婺剧进校园”的公益演出活动。

“我原来一直以为这些传统的戏曲是爷爷奶奶才看的,但是今天我了解到这个有趣的婺剧,颠覆了我的想象。”在婺剧演出过程中,不少同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记者现场看到,和常规婺剧整场演出不同,进到校园内的婺剧演出多为精选片段,且留有充分的互动交流时间。“每次进校园,学生的反应都非常热烈。我们会手把手教学生和老师来感受婺剧”,婺剧演员杨帅告诉记者,他们利用现场学、现场教、现场演的方式,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带领大家近距离体验传统戏剧文化魅力。

“婺剧进校园”公益演出超1700场

非遗进校园 从“曲高和寡”到“精准滴灌”

“我们刚开始进校园的时候,也挺迷茫,因为安排的剧目虽然比较经典,但是反响效果一般。”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艺术指导室副主任陈建旭说,经过他们的不断“改良”和实践,现在送戏进校园的婺剧片段受到了很大的欢迎,“比如说幼儿园、小学,要加强视觉效果,我们就会表演《天女散花》《三岔口》《金猴闹春》等等;像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我们则会选择更有教育意义的剧目去演出,针对性地表演,效果非常好。”

“婺剧进校园”公益演出超1700场

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启动“‘婺星升’——婺剧传承志愿服务项目”以来,团队累计有240名志愿者,其中35岁以下青年120人。这些志愿者参与“婺剧进校园”的演出总时长超2350小时,观众数量达20余万人。“2026年就是我们院成立70周年,我们一方面是以新视角、新手法和新的舞台风貌,继续创排优秀剧目;另外一方面会继续做好公益演出之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到学校,甚至社区中。”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艺术指导室副主任陈建旭说。

“婺剧进校园”公益演出超1700场

“孩子们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它需要一个载体,国家非遗项目进校园是树立文化自信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我们学校‘五育并举’课程再延伸的一个渠道。”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书记、校长何慧玲表示,希望孩子们能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爱上中华传统文化项目,从小就种下民族文化自信的种子。(总台记者 孙金满 陈梦豪)

(责任编辑:洪子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