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益资讯 > 正文

为了永不褪色的记忆——扬州大学口述史团队十年接力寻访抗战老兵

  埋下一颗红色种子

孟舒扬是“铁血夕阳红”团队第六任队长,是扬州大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大三学生。他说,团队目前做的是抗战口述史抢救性整理工作,这些年,他们挖掘到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

“很多人知道高邮战役是抗日的最后一役,但高邮战役是怎么打的?”孟舒扬从许多老兵口中得知,当年在对抗日军时用到了“土坦克”,是将老棉被盖在八仙桌上,再糊上泥巴,其作用类似于“防弹墙”。“土坦克”在前,机关枪在后面,这就是当时的移动堡垒。

“我在影视剧中看到过这种画面,没想到都是老兵们的亲身经历。”孟舒扬感慨。

“这也是我当时选择加入团队的原因。”团队第五任团长、扬州大学中国史专业研三学生黄振说,他对历史研究的宏大叙事感兴趣,同时希望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讲述一段过往。通过对比访谈和研究,黄振发现,尽管每位老兵的经历不同,但身处那个时代,他们对于抗战的认识、对于家国情怀的体悟高度一致。

团队成员张欣蕾本硕均就读于扬州大学,目前是中国史专业的研究生。本科期间她作为学校红色宣讲团的一员,常常讲到团队寻访老兵的案例。“许多内容是鲜活并且接地气的,我能在老兵身上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家国情怀。”张欣蕾说。

今年,张欣蕾还把这些故事讲给了幼儿园小朋友们听。“他们还理解不了大段文字讲解。”于是张欣蕾拿出一幅只有4根手指的抗战老兵手模,小朋友们很好奇。

“姐姐,为什么这个手印缺一根手指头?”

“这个爷爷在战场上打敌人的时候被炮弹炸伤了,所以少了一根手指。”

“那这样很痛的吧?”

“对呀,因为他们要保护我们的同胞。”

“把红色种子埋在他们心中,抗战精神才能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张欣蕾说。

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多年,在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华看来,团队10年坚持寻访抗战老兵,这个行为与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刘华说,团队学生在寻访老兵的过程中感知抗战精神,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对他们全面成长将有很大帮助。

  与时间赛跑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一楼的101教室常常深夜还亮着灯,一张大长桌,一块电子屏,这就是团队的“根据地”。

孟舒扬说,采访内容的处理是一项“大工程”。首先要把录音一字不差转录下来,再结合地方志、档案等资料进行校正,最后对文字进行润色,让每一篇老兵传记都有可读性。

扬州大学做口述史研究是有传统的。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陆和健介绍道,1961年,在辛亥革命50周年之际,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大学前身)历史系教授祁龙威带领历史系同学,用两个月时间跑遍江苏省,率先开展辛亥革命的社会调查,寻访当年参加过辛亥革命的百姓,并发表《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

“开展抗战老兵寻访是一种传承。”陆和健说。

2022年暑假期间,团队在走访老兵的过程中,从扬州一名文史学者处了解到日军间谍机构编写的《江都县治安调查报告》的存在。团队随即组织师生对材料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翻译工作,形成了近10万字的整理报告。

“扬州是打通江南到江北的交通要地,也是打通华北的水陆要冲,占领扬州,对打通南北水运意义重大”“要在当地开展亲日教育和宣传动员,消除抵抗观念”……翻开史料,大家仿佛被拉进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侵略者视角下的战争场景历历在目。

2023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团队向扬州市档案馆捐赠了这份翻译后的报告,为日军侵华罪证再添新发现。

陆和健说,记得团队成立之初,可以说走到哪里采访都有抗战老兵。到今年,一个城市的老兵几乎是屈指可数。老兵们正在一个个离开我们,这是需要正视的事实。“有的老兵在团队寻访后不久就辞世了。”陆和健说,这也促使团队要与时间赛跑。

团队指导教师杨方常常对团队同学说,“历史就在身边,既不遥远也不抽象。”在她看来,团队学生应当将更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投入到抢救性记录的工作中。同时她也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严谨的研究者,用专业知识守护历史。

今年5月,团队策划了一场抗战史主题展,把10年来收集的口述访谈实录、整理的图文资料等成果进行了展示。

他们还收集了80位老兵的手印和寄语。手印鲜红,寄语振聋发聩。

曾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新四军并成为随军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又发表《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一文的老战士甄为民在自己的手印旁写下:“为了和平,我们拼过。”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曹伟 记者 刘洪侠

(责任编辑:洪子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