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在葛洲坝下游附近跃出水面。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的第五个年头,农业农村部日前在湖北荆州召开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场推进会,介绍长江禁渔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记者在湖北、安徽等地探访发现,禁渔以来,长江得以休养生息,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5月,长江干支流、大型通江湖泊等重点水域迎来鱼类繁殖的高峰时期。
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今年已进入第五个年头。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长江干流监测点单位资源量同比上升9.5%,涉渔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4.7%;2021年到2024年,长江流域共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比禁渔前的2017年到2020年增加36种……在全流域生态保护托举下,长江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勃勃生机。
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旗舰物种拯救行动积极展开
一大早,湖北鄂州市杨叶镇江豚湾,几头长江江豚逐浪嬉戏,不时从水中探出头来。江畔,一场保护长江江豚的公益健康跑活动正在举行。
“这几年长江水质变好了,以前难得一见的‘微笑天使’,现在经常能看到。”市民李从国拿出手机,展示自己拍摄的长江江豚戏水视频。
长江江豚等旗舰物种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长江的健康状况。杨叶镇江豚湾水流平缓、鱼类丰富,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这里挂牌设立“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修复示范区”,建设“江豚驿站”。
“我们将安装全景摄像头,便于人们从高处实时观测长江江豚;后期还将探索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等模式,号召更多人来保护长江江豚。”杨叶镇党委书记严建介绍。
放眼各地,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旗舰物种拯救行动积极展开。
2024年,中华鲟放流规模首次超过100万尾,据测算已有约11万尾幼鱼通过长江口进入海洋,生长状况良好。鄱阳湖、洞庭湖等地也在枯水期开展了长江江豚应急救护,统筹推进就地和迁地保护。
生境条件改善,科研攻关助力,为珍稀濒危鱼类野外种群恢复争取更多可能。
“我们成功采集到长江鲟初孵仔鱼!”在贵州赤水市复兴镇大鱼坝水域,科研人员营造了约8000平方米的产卵场,并向试验水域投放长江鲟亲鱼20尾。今年4月,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赤水河首次实现自然产卵并孵化,标志着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据了解,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还将组织推进长江鲟自然种群重建工作,实施重要栖息地修复,开展赤水河等长江流域重要支流连通性恢复试点,同时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争取早日建立可自我维持的长江鲟野外自然种群。
转产就业、职业培训,持续强化渔民生计保障
长江禁渔,关乎沿岸20多万退捕渔民的生计。渔民上岸后,生活过得怎么样?
在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湖阳镇的“捕转养”基地,年过五旬的马五一正在蟹塘除草、消毒。“杂草长得快,不及时清理,就会抢夺蟹苗养分和生长空间。”马五一说。
6年前,他还是一名捕鱼“老把式”。2019年,马鞍山启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渔民退捕转产工作。收网上岸后,马五一全家搬进了安置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