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校园”到“在校园” 创新模式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曾明确提到:一方面要加强青年非遗传承人培养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另一方面,要推动非遗普及教育,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加强非遗师资培养。
在实践过程中,花西子品牌注意到,由于非遗师资的短缺,非遗传承人教学规模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将非遗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中,2024年9月,“花西子薪火传承计划” 创新性地发起“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鼓励和支持学校深入挖掘校内已有教师资源,扩大非遗教育教师队伍,让老师也可以成为非遗传承人。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推动非遗文化从“走进校园”向更加深入的“扎根校园”转变,同时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据花西子公益团队介绍,目前,“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已在凉山42所学校招募了23名老师作为首批培育对象。项目组将为其提供相关培训和学习机会,并携手本地传承人师傅,一对一帮助老师提升非遗技艺水平。
作为首批入选的老师之一,原金沙镇中心校校长刘江在拜师仪式上,手持拜师帖兴奋的表示,十年来我一直投身于凉山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花西子今年推出的这项培育计划让更多老师有机会深入、系统性学习非遗文化,提升他们的非遗技艺更好得让文化在校园、在孩子们身上传承。
“我常常把月琴带回家里演奏,让爸爸妈妈也听听非遗的声音。”“我的床头放了许多自己做的刺绣画布,彝绣装点了我的小窝。”从师门校门到家门,“花西子薪火传承计划”让非遗文化慢慢浸润至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让文化传承延伸到更多场境,推动青少年自主成为文化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