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护苗工作站成为全县党员干部、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阵地,也成为孩子们家门口的成长乐园。
3417名“爱心妈妈”结对帮扶
学校家庭社会实现无缝衔接
早上8点,公安县甘家厂小学迎来了新的一天。四年级学生小东(化名)和妈妈道别后,在班主任曾凡华陪护下,来到教室前排坐下。
小东是一名困境儿童,3岁患病,皮肤稍有碰撞就会破损。曾凡华得知后,和小东结对成为他的“爱心妈妈”,每天陪着他做课间操、吃午饭、做作业,直到孩子妈妈来接。
这是公安县关爱留守、困境儿童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公安县现有困境儿童2953人。相比一般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为家庭困难、监护人缺失或自身疾病等原因,更需要社会的关爱。
相比学习、生活上的帮助,留守、困境儿童的心理疏导也是护苗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留守家庭、困境家庭中,隔代教养现象比较普遍,家长监护能力不足让人担忧,特别是双减政策下这些问题尤为突出。”湖北省心理协会理事、公安县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罗桂香说,由于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和引导,这些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023年8月,罗桂香在孟溪镇给留守、困境儿童组织了一场集体生日会,其中一名六年级孩子小孟(化名)特别让她挂念。
“那天去他家里看望,快中午了还躺在床上玩手机。”罗桂香经过交流发现,小孟内心十分渴望得到关爱。每过一段时间,她便带着志愿者前去看望小孟,和他谈心,邀请他参加活动,渐渐打开了他的心结。
公安县妇联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全县共招募3417名“爱心妈妈”,和困境儿童建立了“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关系。
护苗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两年来,公安县整合力量,构建起了县、镇、村三级联动和全社会参与的帮扶网络,为留守儿童建立了全方位、全时段的关爱和保护机制,实现了“生活有着落、学习有人管、思想有人教、心理有疏导”的“四有”目标。
各界爱心人士踊跃参与
共同缔造“护苗”公益品牌
“爸爸,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呀?”
父亲节前夕,在公安县夹竹园镇三忠桥村,小学生佳佳(化名)与远在广州工作的爸爸进行亲情连线。时隔半年没见到爸爸,佳佳通过视频电话和爸爸说个不停。
公安县是全省亲情连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3个试点县之一,该活动在全县各社区、村全面推广,成为护苗工程的一张名片。
两年来,公安县将护苗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抓紧抓实。公安县各农村中小学全面成立护苗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同时聘请公检法司等部门人员担任法制副校长,建立未成年人维权处置及帮扶机制;县直部门和各中小学一对一帮扶,代理家长、“爱心妈妈”和护苗对象一对一包保;各村(社区)由党支部书记担任政委、妇联主席担任副站长,组建护苗员队伍,至少结对一支志愿服务队。护苗工作也纳入了县委对各县直部门、乡镇的年终绩效考核,进一步压实了护苗工作的责任和抓手。
不仅如此,公安县还建成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集中办公场地,同时为278名“安字号”志愿者购买意外伤害险,让志愿服务更有保障。
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和组织下,公安县党政部门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参与到护苗工作中来,为孩子们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健康保健、帮扶救助、文体娱乐、法律援助等服务,全力营造安全、安心、安宁的成长环境,形成了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护苗工作局面。
公安县日行一善陈东山基金会、蓝丝带志愿者协会、辣妈酷爸爱心联盟、心理咨询师协会、家庭教育协会、水上救援志愿者协会等志愿服务组织,推出“自强学堂”“为爱护航”“快乐驿站”“雏鹰翔空”“防溺水安全教育”等志愿服务项目,与“春蕾计划”“雨露计划”“希望家园”“向日葵亲子小屋”等社会公益项目相得益彰。
不仅如此,该县还发挥文化文艺志愿者骨干作用,引导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全县1000多支业余文体团队约2.8万人,每年组织文化体育活动200多场,惠及群众2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