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五花八门的服务,市集上活跃的“银龄志愿者”也吸引了记者注意。
“不光是自行车,桌椅板凳、窗户、水龙头,我都能修!”68岁的于予英声音洪亮。
作为赵家楼社区33年的老居民,也是社区“帮把手公益服务队”的队长,于师傅提起自己的修车摊时很“得意”:“周边居民都知道我,要是有事儿没来,还总有人找。”
离修车摊不远,测血压血糖的摊位前也围着不少人。78岁的高育麟正给一位居民测量血压,操作测量器械格外麻利。
“我退休前不是医生,但因为经常在医院看病,熟悉一些血压血糖测量的基本指标。”高阿姨手里忙活着,还一边和来测量的邻居聊着近况。这项志愿服务她从刚退休做起,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十余年。
像于师傅、高阿姨这样的“银龄志愿者”,赵家楼社区还有不少。2023年,社区正式成立“银龄管家助老志愿队”,许多退休居民自愿加入。每月“爱心一餐”制作美食、入户探访高龄老人、开展摄影等兴趣技能培训……各类社区公益活动,都能见到他们活跃的身影。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有多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指出,建设老年友好城市要以促进“积极老龄化”为目标,而其核心就在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换句话说,老年人不应只是被关怀、照料的对象,还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互助养老,让老年人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实现普通居民间的相互帮扶与慰藉。
自2003年起,全国老龄委持续开展“银龄行动”,鼓励老年人在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下,以各种形式参与基层治理、社会服务。截至今年7月,全国参与“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总人次已超700万,受益群众4亿多人次。
在赵家楼社区,互助养老的机制正在持续完善。金坤范和社区工作者们期待通过拓展共建单位、联动“一老一小”,继续丰富老年互助的方式,并通过申报“银龄未来”等志愿服务项目,把既有助老实践总结提炼成长效经验。
旅居康养,拓展“享老”思路
在这次的“助老市集”上,中国旅游集团旅行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旅旅行”)的摊位是个“新面孔”,不少老人好奇驻足,了解旅行产品、咨询出游问题。
中旅旅行华北区域公司渠道负责人赵大地向记者介绍:“下一次,我们还希望把一些沉浸式体验设备带进社区,比如站在里面不用佩戴任何设备,就能身临其境观看新疆、海南等地实时风光的‘CAVE空间’,让老人在家门口体验旅游观光的乐趣。”
提起老年群体的旅游,赵大地说:“现在很多健康老人、活力老人,喜欢结伴出行。还有些老人,行动没有那么方便,但精神状态很好,只要有人陪护,也很愿意出门旅游。”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康养旅游市场规模已接近900亿元。旅居、度假等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养老正逐渐向“享老”转变。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特别指出要从“老年文体服务”“旅游服务业态”等场景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
“老年友好”的“银发游”与普通旅行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赵大地介绍了中旅旅行的实践经验——
从选定老年人喜欢的旅行目的地、提供旅途前后“从家到家”的接送服务、为老年客户定制出行保险、配备全天应急热线,到延长在景点的停留时间、提供适合老年人口味与营养需求的配餐、为旅行配备专业医护团队……老年人出行的各种细节都得到关注与优化,“享老”有了更多保障。
“通过参与社区‘助老市集’,我们希望能更了解老年人想要什么。”赵大地告诉记者,“未来,我们会推出更多‘银发游’线路供老年人选择,满足他们包括交流、学习、娱乐的更多需求。”(应受访者要求,林乔为化名)(记者 霍旻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