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不少有志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已在认真备考。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3级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杨雨霖,却在突然接到一通电话后,给自己的备考计划按下了暂停键,他要去完成一场生命的接力赛,实现一个与自己的约定。
原来,不久前,杨雨霖接到医院通知,自己在中华骨髓库成功配型。于是,杨雨霖决定暂缓备考,去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为一位素未谋面的小女孩送去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杨雨霖。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提供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第10例在校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北京市第705例全国第1880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本科时许下的愿望,在研究生时得到回应
2019年秋天,在刚成为一名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生不久,杨雨霖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公益献血活动。
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可以挽救白血病患者,他默默留下信息并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他深信,一次小小的善举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个瞬间,成为照亮他人生命的明灯。
2024年8月,已是学校硕博连读项目的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学生的杨雨霖,正在认真备考即将举行的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这时,一个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让他平静的备考生活激起不平凡的涟漪。
工作人员告诉杨雨霖,他的HLA分型与一位有血液问题的患者初配型成功。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回忆说,那时,自己满是惊讶与喜悦。惊讶是由于来讯突然,喜悦则是因为自己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杨雨霖告诉记者,在决心入库时,自己就了解到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适配概率只有数万分之一,几率非常小。“要是我退缩了,那位患者就少了一份生的希望。”为此,他毅然决定拿起这场生命长跑接力赛的“第一棒”。
“长跑”五年,他将生命的接力棒传递
激动之余杨雨霖也有些疑虑,这场“接力赛”并不轻松。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像普通献血那样简单,不仅要经历一系列复杂流程,而且需要住院将近一周,并且每天打针促进造血干细胞释放,还要进行外周血采集手术。
临近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渴望追求学术理想的杨雨霖面临着繁重的学习压力。他说,在备考关键时期,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肯定会对自己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患者的病情危急,越早捐献,她就可能多一份生的希望。于是,杨雨霖决定若符合条件,马上捐献。
“我的求学之路还很长,此刻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我。这是我的初心,我想用我微小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杨雨霖的家人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支持他的决定:“这是儿子人生阶段最好的礼物。作为人大学子,他学会了承担社会责任。”身边的同学也给他了很多的鼓励:“作为他的同学,我特别骄傲身边有这样的榜样。”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得知杨雨霖即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了其系主任谭松涛和导师徐靖,两位老师都十分支持他的决定。而对杨雨霖在入住病房期间的课程学习问题,学院也积极同教务部门协调处理。
杨雨霖入住病房期间,他所在的学院委派学生骨干作为志愿者,尽力为其捐献善举提供帮助。他的家人和学校室友们也到病房探望他,为他加油打气。
杨雨霖与妈妈在一起。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提供
杨雨霖与室友、同学们在一起。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