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益资讯 > 正文

看见美丽中国 垃圾分类新时尚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安社区党委书记 陈惠萍:根本就没办法想象,垃圾分类还能够形成我们的碳资产可以上市的,大家也都很开心,第一次收到这沉甸甸的7万多元的收入。 

看见美丽中国 垃圾分类新时尚

配齐分类运输车 清洁楼实现“华丽变身”

在中端:城区内的垃圾以前要从小区先到清洁楼,再到中转站,最终才到末端处理厂,各种运输工具轮番上阵,“跑冒滴漏”问题时有发生。为防止运输环节“混装混运”,厦门配齐分类运输车辆,分颜色喷涂明示运输垃圾类别,实现社区生活垃圾直运到末端处理基地,也就是“桶车直运”。正因如此,以前的清洁楼以及中转站,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改造为干净整洁、活动丰富的垃圾分类科普馆、城市记忆展馆、爱心驿站等公共空间。

福建省厦门市市民 姜桂玲:我只知道这个脏乱差的垃圾场,原来要进行一个改造了,(现在)每周都会公布一些常规活动,比如说羽毛球、乒乓球、软笔书法。

看见美丽中国 垃圾分类新时尚

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让垃圾“重生”

在末端:厨余垃圾会被送往专门的厨余垃圾处理厂,变成肥料反哺自然;有害垃圾则转运至各类危废处理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运往焚烧厂焚烧发电,或填埋处理;而可回收物可以经过特定处理继续发挥剩余价值。塑料、泡沫、玻璃、纺织物等低值可回收物,因经济价值低、产生来源分散、回收利用难度大,以前常被混入其他垃圾中,最终通过焚烧等方式处理,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为解决这一难题,2022年12月,厦门建成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处理模式。分拣中心内,这些混杂的低值可回收物,先经过预处理去除杂质,再通过近红外扫描、AI视觉识别等智能技术,实现按颜色、材质、形状的精细化分类。

总台记者 方锌妮:这些低值可回收物在分拣中心会被分成15大类,通过回收处理至再生资源企业,会破碎成像我们展板上所看到的这些颗粒状的再生原料。再生塑料颗粒可以通过高温拉丝、编织,变成环保面料,从而制成像T恤、包包等生活用品。

展厅里,再生制品墙,展示着1.35个餐盒制成的无纺布袋,10个牛奶盒做成的牛皮纸包包,10个塑料瓶织成的再生T恤,每一件物品都在诉说着垃圾的“重生故事”。这些经过处理再次回到人们身边的物品,还远渡重洋,出口到了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负责人 江凤凤:我们这个分拣中心的运行,已经实现了一年3万吨的处理能力。 

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低值可回收物比重约占厦门其他垃圾的20%以上。目前分拣中心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相比之下,全国多数城市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率不足30%。2023年12月,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被列入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边会优秀案例,向全球分享“厦门经验”。截至目前,厦门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可达90%左右,垃圾回收利用率超50%。

看见美丽中国 垃圾分类新时尚

福建省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市容管理处处长 谢毅强:让“垃圾”不再是负担,而是城市生态的“活性因子”。近年来,厦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垃圾不仅能变废为宝,还可以变废为美。在厦门,废弃的海蛎壳经环保企业回收加工,蜕变为一次性碗筷餐具重回餐桌;鼓浪屿的环保展上,旧餐盘旧铁管成为意想不到的座椅靠背,垃圾分类也有了主题乐园,被丢弃的轮胎甚至也能融入社区,成为乐园内的圆桌和座椅,陪伴着孩子们的每一个欢笑瞬间。

(责任编辑:洪子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