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OH卡点亮求知的眼睛,一次咨询埋下生命的种子,一场团辅驱散成长的阴霾——在京蒙协作的春风里,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的孩子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成为草原最动人的风景。
精准滴灌:从“心”出发的帮扶实践
京蒙协作蓝海心理关爱儿童项目团队扎根巴彦呼舒镇乌逊、海龙屯、赛罕、伊和苏莫等6个嘎查社区,以专业力量填补牧区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空白:
立体化干预:开展教师家长讲座8场、团体心理活动35场,惠及2000余人次,活动场场爆满;
科学化建档:建立200份心理健康档案,,一套“一人一册一档”精准帮扶模式在这里落地生根,为50名儿童提供深度心理咨询;
工具化支持:发放200册心理健康服务手册,让心理服务自助工具走进蒙古包。
“我的目标是考上北大清华”,在海龙屯嘎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现场,孩子们的欢呼印证了心理教师吴甲坤带来的改变。通过OH卡牌、绘画疗愈等20场专业活动,孩子们学会识别情绪、建立自信,当地社工感慨:“曾经沉默的孩子,现在敢说'不'了。”
创新机制:打造带不走的心育力量
项目独创"三维造血"模式,确保帮扶可看、可及、可持续、可复制:
人才培育:开展56学时线上课程,帮助当地教师社工接受系统培训,考取社会心理指导师,成为牧区首批持证心理服务力量。
阵地建设:在京蒙协作项目资金支持下,伊和苏莫社区“儿童之家”升级沙盘治疗室、科普角,打造永不撤离的服务基地。
云端守护:建立"北京专家24小时在线+本地人才及时响应"机制,开通远程心理支持专线。
京蒙共育:石榴籽抱团的温暖答卷
两地智慧交融结出硕果:
30对京蒙少年"云读书会"共读《草原星火》,同唱《北京的金山上》;
编制首份《科右中旗儿童心理健康报告》,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培育23人在地服务队,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这些项目像草原勒勒车,轮子实、走得稳!”赛罕社区书记马东晨现场点赞。当孩子们在沙盘中摆出“家”的图案,视频那头北京老师传来鼓励的掌声,"可看、可及、可复制、可持续"的承诺正化作具体场景。
夕阳下的呼格吉勒社区,童声合唱悠扬响起:"我是草原小星星,北京点亮我的心......"这歌声穿过崭新的心理辅导室,掠过翻动的心理健康手册,最终融入京蒙协作的长卷——在这里,每颗童心都被温柔托举,每个梦想都向着阳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