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益资讯 > 正文

连续17年走进凉山,南充公益团队助彝乡840个孩子圆梦

“每年7月,‘金彩虹’的叔叔阿姨,相约来到我们身边……”刚满18岁的贾璐莲落落大方,代表受助孩子致欢迎辞。

“5年前,我们初次见到贾璐莲时,她还有点腼腆、怯生,这次大方得很……”协会副秘书长彭显华对贾璐莲的变化感到惊喜。

夜幕降临,彝乡风味的亲情餐摆上桌子。大家一边吃一边拉家常,积攒了一年的话道不尽、说不完。

第二天,雷波下起了小雨。清晨6时30分,金高峰在微信群里发出消息:“雨天路滑,7时出发去第二站美姑,请大家检查一下物资。”

罗古史牛冒雨来送别。大巴启动时,她站在雨里,边擦泪水边挥手。“这孩子,每次我们来时她要哭,我们走时她也要哭。”金高峰悄悄地擦拭了一下眼角。

雷波到美姑直线距离仅40公里,因新修的公路有塌方,只能改走崎岖的老县道。大巴在云雾中缓缓穿行,车窗外是绿油油的庄稼地和奔腾的金沙江。

当天16时,访亲团到达美姑县城,比预计时间晚了3个小时。受助孩子们穿着民族服装,欢迎志愿者的到来。

“吉以牛牛来了没有?”“为布在哪里?”车还未停稳,彭显华就喊出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美姑县城关小学青年教师为布是当地的联络员,他抱着3岁大的儿子跑上前来:“彭哥,人都到齐了。”

又是一年亲人团聚,大家相互诉说这一年来的变化,歌声、笑声、掌声交织,欢乐满堂。

几天后,访亲团离开美姑,前往第三站德昌县巴洞镇松柏村。每次到这个位于半山腰的傈僳族村寨,志愿者都自备好肉菜,请全村的乡亲们吃一顿亲情饭。

上午11时,大巴驶进场镇,金高峰用沙哑的嗓子问前来接站的张正祥:“村里的路通了没有?不用再走两小时的山路了吧?”

“金会长放心,水泥路修到村口了,交通方便得很,山里的核桃、烟叶、金橘都不愁销路了……”张正祥一招手,两辆面包车从山上迎面驶来。

张正祥的儿子张文星,是松柏村第一个受金彩虹公益协会资助走出大山的孩子,如今在成都工作。“文星一周前就打了电话,让我把你们照顾好。”

20分钟后,面包车抵达松柏村。村寨的男女老少都来了,张正祥家的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金高峰系上围裙走进厨房,开始教孩子们炒菜:“肉丝要先过油,火不能太大……”志愿者李明辉蹲在灶前,和即将去成都读书的受助学生吉云飞谈着学业规划。

厨房里香气四溢,野山菌炖鸡、清炖羊肉、芹菜炒肉丝……13时许,菜肴上桌。席间,张文星又给张正祥打来电话:“爸,金叔叔他们辛苦了,一定留他们住一晚。”

连续17年走进凉山,南充公益团队助彝乡840个孩子圆梦

志愿者教受助学生做菜

饭后,音乐声响起,乡亲们拉着志愿者,跳起了傈僳族人最爱的打跳舞。

临别时,金高峰拉着张正祥的手说:“等文星结婚时,我们组团来喝喜酒。”

3600封感谢信 见证大山孩子的蝶变之路

2009年以来,金彩虹公益协会的志愿者往返凉山100多次,行程达13万公里,给雷波、美姑、德昌、木里等边远山区困难家庭孩子发放助学金近2000万元,结对资助彝族、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学生840人。他们中走出了百余名大学本科生、3名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

连续17年走进凉山,南充公益团队助彝乡840个孩子圆梦

受助学生朗读感谢信

27岁的彝族女孩海来献伍是美姑县候古莫镇觉嘎村幼教点的辅导员。2013年,金彩虹公益协会把她接到南充卫校读书。在南充读中专的3年里,志愿者不仅资助学费,还给予她生活费支持。毕业后,她回到家乡从事幼教工作。今年7月9日上午,海来献伍到县城精心选购了一些学生文具,准备新学期发给孩子们。“学到知识建设家乡,是我到南充读书的初衷。”海来献伍说,她现在每月工资3000多元,丈夫在村里当会计,一双儿女很懂事,生活幸福美满。

“她以前不爱说话,现在简直变了个人。”金高峰说,孩子们走出大山见了世面,思维和眼界就开阔了。

连续17年走进凉山,南充公益团队助彝乡840个孩子圆梦

凉山师生到南充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