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这些孩子们没有什么机会走进电影院,他们只能对着手机里的电影花絮,在玉米地里练扫堂腿,举着背篓练托举……今天,他们终于看到了真正的银幕之光!”近日,在西昌的万达电影“梦想电影院”里迎来了100余名“圆梦”的观众。来自喜德县红莫镇中心小学的师生及部分家长正在观看一直以来都想观看的电影《热烈》。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出自底层的男主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加入街舞团,最终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的故事。据校长阿说木加介绍,红莫镇中心小学的生源多为本地村民子女,学校通过舞蹈、体育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加入了曳步舞、彝步舞等体育活动,相关视频还一度走红网络。“《热烈》的复映也引发了大凉山里这些热爱舞蹈、热爱生活的孩子们关注。”
不过,由于身处大山里的孩子们很少有机会走进电影院,他们只能对着手机里的《热烈》花絮练习舞蹈动作。阿说木加说,如今,他们观看《热烈》的心愿,终于通过“梦想电影院”终于实现了。
类似的公益电影放映已经是院线的共识。就在上月底,成都金沙院线就将院线新片《莫莉的冒险》首次送进社区、乡村和校园。保利影城也在《哪吒2》热映期间举行过慈善观影活动,助力特殊人群融入社会。此外,太平洋电影、横店影城等院线也推出过农村学生免费观影公益活动。
不过,公益电影放映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局限,观众规模缩小、选片众口难调等痛点也阻碍着公益电影事业的发展。加上互联网时代,网上影片资源丰富,也让公益电影放映进一步受到影响。
日前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保持开放心态和创新思维的电影,能以高质量的作品吸引观众,而非简单迎合互联网的“短视频”等潮流。事实上,其公益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形式,而是电影放映本身。如何因地制宜地去制定政策、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并借助公益电影放映模式,把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接送达观众面前。
“在受众越来越分众化的当下,让所有人群都接受同样的公益电影服务是不切实际的,可以面向农村居民、中小学生等人群进行公益电影放映服务,改变目前影片在不区域播放的时效差异。”对此,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原电影研究所所长刘汉文建议,公益电影服务的下一阶段,应该强化主体责任,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服务。“关键是强化政府在公益电影放映服务上的主体责任,加强公益电影服务的效能监管,并为公益电影服务提供更多社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