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开学第一课:凉山州雷波县金沙镇中心校月琴课堂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青年非遗传承人培养,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要推动非遗普及教育,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加强非遗师资培养。四川省教育基金会党委副书记蔡建明表示:“非遗开学第一课,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校园生动重现的重要一课。各地学校通过非遗课程常态化、校园文化特色化的形式,让非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注入活水。”
“自2021年以来,‘花西子薪火传承·民族文化进校园’公益项目通过开展非遗教学、实施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以及开发非遗教学指导用书,逐步建立起可持续的非遗校园传承体系。”花西子母公司宜格美妆集团公共事务总经理曾敏表示:“通过开发非遗教学指导用书,打破非遗传承依赖‘口传心授’的局限,促进学校间、非遗传承人与在校老师间的资源共享,让非遗教学实现特色化和标准化的融合。”
彝族月琴、彝族口弦、藏文书法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指导用书
自2022年起,花西子公益团队组建了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育专家、教材开发专家等50余人的专家团队,开发非遗教学指导用书。该指导用书从知识点梳理、教案设计到专家评审,均需经过严谨、细致的打磨,力求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提供科学、系统、专业的教学依据。
首套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指导用书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