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益行中华 > 正文

从街头流浪到心灵治愈:疗愈犬公益项目点亮流浪犬的“第二人生”

“为流浪犬驻足,实则是照见社会文明刻度。”宗春山认为,疗愈犬项目以动物为镜,唤醒人类对情感联结的珍视与生命平等的敬畏。这种从“救助”到“疗愈”再到“共生”的递进,不仅改写流浪犬命运,更为人宠和谐共处提供温暖样本。

疗愈犬与它的守护者们:志愿者见证爱与治愈瞬间

“每一场疗愈犬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志愿者们的付出。”兰畇贤说,志愿者需经系统培训,成为人宠互动的“桥梁”,在活动中引导科学互动、兼顾护理与组织工作,用细致服务守护人宠联结。  

在首都爱护动物协会的疗愈犬训练基地,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地板上。疗愈犬志愿者于佳平蹲下身,轻轻抚摸着一只疗愈犬的头。“准备好了吗?今天又要去见小朋友了。”这只曾经流浪的狗狗温顺地蹭了蹭她的手心,尾巴在地板上拍打出欢快的节奏。从童年捡回首只流浪猫,到退休投身疗愈犬项目,于佳平的人生始终与流浪动物紧密相连。  

从街头流浪到心灵治愈:疗愈犬公益项目点亮流浪犬的“第二人生”

令于佳平至今印象深刻的是,一场亲子活动中,一个暴躁的小男孩摔打物品、拒绝交流,却在见到疗愈犬乐乐后,将脸埋进其毛发不肯松手。训练有素的乐乐安静伫立,轻摇尾巴回应信任。“那一刻,空气仿佛都被这份温暖治愈力所凝结。”这份触动促使于佳平开始创作关于疗愈犬的文章,记录下更多动人细节——孤独症孩子的微笑、独居老人的拥抱、志愿者湿润的眼眶,让无形的治愈力以文字延续。  

于佳平的故事是无数志愿者的写照:他们以岁月沉淀热爱,用行动诠释公益温度。正如她所说:“蹲下来平视动物的眼睛,看见的不仅是它们的世界,更是人类文明的倒影。”在人与动物的双向奔赴中,爱,从未缺席。 

从街头流浪到心灵治愈:疗愈犬公益项目点亮流浪犬的“第二人生”

“没有抛弃,就没有流浪。”于佳平说,流浪动物问题本质是人类责任的缺失。疗愈犬项目既通过训练助流浪动物融入家庭,又倡导“领养代替购买”以减少遗弃。在她看来,疗愈犬项目的核心价值超越单纯救助,更指向社会观念革新与文明进步。“敬畏生命,才能让城市成为人宠共栖的家园。”于佳平呼吁更多人加入志愿者行列,推动“领养代替购买”“对生命负责”的理念普及。 

未来愿景:终结流浪循环,让爱有处可栖

“希望有一天,疗愈犬能像导盲犬一样,在公共场所被大众欣然接纳。”疗愈犬驯导师唐晨谈及行业愿景时目光坚定。这位深耕宠物领域十余年的从业者,不仅用专业训练出一只只温暖人心的疗愈犬,更以切身经历发出呼吁:“请善待家中的宠物,别让它们流浪;若想养宠,不妨用领养代替购买,给流浪动物一个家。”

2025年2月,首都爱护动物协会联合相关机构发布《疗愈犬服务标准》《疗愈犬驯导师》《犬只抗压能力评估规范》3项团体标准,明确了疗愈犬行为规范、服务场景及驯导师职业认证体系。

兰畇贤表示,三项标准的落地推动疗愈犬服务从“经验驱动”转向“科学驱动”,既保障服务对象权益,也为流浪动物公益事业提供制度支撑。未来,协会将扩大疗愈犬项目覆盖城市、优化训练体系,并探索与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合作,让服务惠及更多群体。  

从街头流浪到心灵治愈:疗愈犬公益项目点亮流浪犬的“第二人生”

宗春山指出,随着深圳、上海等地宠物友好场所试点及宠物经济的兴起,正推动社会重新审视人宠关系。他建议借鉴导盲犬立法经验,制定疗愈犬相关服务规范,明确训练标准、责任划分与公共空间准入规则,并将动物辅助治疗纳入社区心理服务体系,通过“疗愈犬进社区”等项目惠及更多特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