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团队累计开展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生态环保科普教育讲座117场,2022年世界湿地大会在武汉举行期间,该视频通过《科普中国》平台全国、全世界介绍武汉守护湿地、助力长江大保护的感人故事。
水清岸绿背后有群“治水人”
三峡集团长江环保集团宣讲员余若曦为大家讲述了治水人推动实施雨污分流的故事。
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作为亚洲第一大城市内湖的汤逊湖,见证了武汉的变迁,更是承载了很多武汉人的童年与成长。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汤逊湖也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治水人”,通过分流井将雨污进行分流,紧接着又修建了红旗湖生态净化湿地,一方面用来处理上游污水,另一方面有效改善了周边环境。
通过一系列治理手段,久违的红嘴鸥也重返故地,时而在湖面追逐嬉戏,时而在空中成群盘旋,形成了汤逊湖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或许是穿着工作服的大保护工人,或许是手持监测仪器的科研人员,又或许是清理河滩的志愿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为身边的母亲河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余若曦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治水人”,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为保护长江、保护身边的每一个大小河湖贡献力量,大家都流淌着那份对水的深情与敬畏,共同打赢“碧水保卫战”,绘就美丽武汉治水兴水新画卷。
1450万尾珍稀特有鱼类放流长江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它散落着大自然馈赠的丰富物种,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布区。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宣讲员万琪斯向大家普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并带领大家探寻与长江密切相关的“国宝”生物。
近年来,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保护中华鲟,“为什么守护中华鲟特别重要?”他说,“水中国宝”中华鲟作为一种江海洄游物种,是生态环境系统的“吹哨鱼”,“也就是说,它们的野外生存状态,映射了长江-海洋这个大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所以保护中华鲟也变得至关重要。”
他介绍,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正努力突破中华鲟保护的各项技术。从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到子二代中华鲟繁育成功,再到中华鲟保护研究深入基因层面,三峡集团在守护中华鲟的道路上翻过了“三重山”。
30多年来,三峡集团累计放流中华鲟、长江鲟、圆口铜鱼等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近1450万尾,不断补充长江中野生种群数量。如今,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珍稀鱼类自然生存状态不断好转,长江大保护水环境生态系统治理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