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的父母平时很忙,孩子四点半放学后就等于没人管。”围里社社区书记陈延风说,经过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老宅所在的会福巷从原先的“脏乱差”变得宽敞整洁了,就想把这间屋子利用起来,为城中村的孩子提供四点半课后空间。
得知崔丽想在围里社开办公益图书馆,双方一拍即合,立刻启动了图书馆的落地工作。
“我们派出了党员代表上门讲解,听闻原委后,房东十分支持,同意以10元/平方米的价格成交;旁边一座废品收购站原来每月租金1300元,我们也去做工作,把价格谈到了1000元。”围里社居委会副主任陈才能说。
这座废品收购站如今焕然一新,改造成为纯阅读小铺。“通过开设这间小铺,进一步实现自我造血功能,里面的物品都由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等捐赠,收益用于反哺图书馆运作。”崔丽介绍。
“图书馆的落成,是文物活化利用的一次成功实践,让城中村的小巷里飘出了墨香。从引进到正式运转,从‘独唱’变‘合唱’,这座图书馆化身‘邻’空间,拉近了‘邻’距离。”陈延风说。
传递公益阅读的力量
步入图书馆,几个小朋友正仔细地把书本放入书架中。
“这是一种激励举措。”馆长陈雪飞说,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或智慧换取小礼物,比如劳动30分钟可以获得1个积分,然后用积分换取礼物。
在低幼绘本阅读室,3个孩子正凑在一起翻看绘本。“谁能想到,他们3个看起来亲如姐弟,其实来自不同的家庭。”陈雪飞说。
截至2024年11月20日,围里社社区网格通数据显示,16岁以下流动儿童数量共有1542名,占比70%以上。“在图书馆,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能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让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围里社妇联主席吴玲玲说。
纯阅读公益图书馆不仅面向儿童,还关注到家长的需求。
王艳丽是图书馆的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开馆以来一直为图书馆提供免费课程。“图书馆现成立了‘小鹭灯’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帮助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王艳丽说。
“为了进一步解决社区家庭教育力量不足等问题,社区选派了6名家庭教育特派员,计划将图书馆作为家庭教育特派员开展工作的阵地,借助这个平台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家庭教育普及活动。”吴玲玲介绍。
这座图书馆亮起的光,已从城市照向了远方。成立以来,纯阅读公益图书馆共支持了17所偏远乡村学校、6所乡村公益图书馆、3所周边民办学校,捐赠了4万多册图书。
天色渐暗,谭敬还在店里忙碌,此刻她的眼中多了一分安宁,因为不远处,有一盏灯在等着他们。(见习记者 傅韬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