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6日电(吴起龙)今天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聚焦“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哮喘患者”,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吸入治疗在哮喘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推动吸入药物的规范使用和普及。
近日,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吸入治疗是哮喘管理的基石,其直接作用于气道的给药方式,能以较小剂量实现高效抗炎,降低全身副作用,是实现长期控喘的有效手段。
为助力患者更好地规范控炎、有效控喘,由游泳世界冠军傅园慧参与、《公益时报》支持的“自信呼吸不拖炎”公益行动上线,通过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足量、足疗程、全病程”的吸入抗炎治疗,远离哮喘反复发作。
与此同时,面对重度哮喘患者日常管理中的挑战与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呼吸领域多位专家呼吁应加快创新生物制剂的临床可及,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以改善长期预后,提升生活质量。
超四千万患者受困于哮喘,控制现状亟待改善
目前,哮喘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呼吸道疾病,20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达4.2%,约有4570万名哮喘患者,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当前哮喘的控制率并不理想,数据显示,约5成以上的哮喘患者病情控制不佳,尤其是重度哮喘病情经常反复发作。
据了解,哮喘典型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或胸闷,常在夜间和清晨加重,且发作具有随机性;急性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气道痉挛,甚至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同时,临床上还存在一些隐匿性哮喘,如“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持续性咳嗽。由于没有典型的喘息等症状,临床上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或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从而延误诊断。
“哮喘症状具有高度异质性,除了典型的喘息、气促外,胸闷、长期咳嗽等不典型表现也不容忽视。”张旻说,部分患者以胸闷为主要症状,甚至被误诊为心脏病或心理疾病,延误治疗长达数年。例如,曾有一名16岁少年因胸闷被误诊为精神疾病,体重骤降至50余斤,最终确诊为哮喘,通过规范治疗后才得以恢复健康。
事实上,哮喘频繁发作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更会造成对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尤其是儿童患者,哮喘反复发作除带来病痛压力外,还可能干扰学习、运动和睡眠,严重时甚至影响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
张旻提醒,哮喘若长期未得到控制,轻中度哮喘还可能演变为重度哮喘,增加致残和死亡的风险,进而导致气道重塑,产生长期的气流受限(PAO),甚至发展为肺功能不可逆的损害,甚至演变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她表示,许多慢阻肺患者追溯病史时,往往发现早年有未被诊断的哮喘症状;哮喘的慢性炎症若未及时干预,会逐渐导致气道结构改变,最终发展为不可逆的气流受限。
坚持足量、足疗程、全病程抗炎治疗,实现自由呼吸
哮喘本质上是慢性气道炎症,其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是驱动这类炎症反应的关键效应细胞。研究数据显示,气道内EOS水平越高,哮喘的控制难度越大。因此,降低EOS水平、控制气道炎症,已成为哮喘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