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给空巢老人一份温暖午餐
当前位置:公益频道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国首份社会组织贷款专项调研报告发布 多方共探普惠金融赋能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中国社会组织贷款现状、需求与银行贷款可及性评估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5年10月30日,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副教授、社工实务研究中心主任周玲牵头完成的首份《中国社会组织贷款现状、需求与银行贷款可及性评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中关村创新智库中心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北京城市学院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金融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北京办公室联合主办,北京城市学院社工实务研究中心与益宝共同承办,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提供资助。来自学界、公益界与金融界等近五十家机构代表参与报告发布与交流会。

我国首份社会组织贷款专项调研报告发布  多方共探普惠金融赋能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成为社会建设与民生服务的重要力量。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社会组织总量达86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超1000万人,其日常运营、项目实施与业务拓展亟需多元资金支持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发展普惠金融的核心是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银行贷款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社会组织资金流动性压力、保障服务连续性的关键支撑,但社会组织贷款可及性不足普遍存在。

我国首份社会组织贷款专项调研报告发布  多方共探普惠金融赋能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为精准破解这一行业痛点,2023-2024年,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副教授、社工实务研究中心主任周玲牵头开展专项调研,通过问卷、访谈与政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我国社会组织贷款现状、需求特征、面临障碍及深层原因,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最终形成《中国社会组织贷款现状、需求与银行贷款可及性评估报告》。报告发现,我国社会组织广泛存在银行贷款需求,但以组织身份获得银行贷款仅占进行过贷款组织的8%,绝大部分社会组织只能通过法人个人贷款、向亲戚朋友借贷等方式满足机构阶段性资金不足和发展性资金需求,由此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许多银行不清晰社会组织是否具有合法贷款人资格,缺乏对社会组织特点和状况的足够了解,尚未设计推出针对社会组织的征信评估体系与信贷产品。国际上一些国家积极设计推出与施行社会组织贷款支持政策,我国也有地方开展了社会组织银行贷款试点,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进一步借鉴与推广。作为我国首份聚焦社会组织借贷现状与需求的专项研究成果,报告的发布填补了行业研究空白,为破解社会组织资金难题、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赋能公益事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国首份社会组织贷款专项调研报告发布  多方共探普惠金融赋能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本次发布会,北京城市学院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研究院院长宋贵伦、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金融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国武、北京加速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鹏做开场致辞。在报告发布环节,周玲副教授对报告核心内容进行深度解读,为与会者呈现了社会组织贷款领域的全景图景与破局思路。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杨团、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郑路、上海财经大学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澄清分别从社会政策、跨学科融合、普惠金融实践等多元视角,深入剖析了社会组织贷款难的核心症结,提出了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政策环境完善等一系列建设性思路。在跨界交流环节,社工机构代表、银行代表与媒体行业代表围绕实际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展开深入对话。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直属党支部书记、主任胡勇慧教授在总结环节表示,本次研讨会搭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对话的重要平台,报告成果与各方共识将为推动社会组织贷款可及性提升、构建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特别关注更多 >

中华智库更多 >

携宠生活更多 >

健康哨兵更多 >

明医方药更多 >

公益先锋更多 >